一、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熟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二因素)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例题1:商品是( )。
A.供别人和社会使用的劳动产品
B.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答案:D
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例题2:商品是(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答案:AE
例题3:使用价值是物品的(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有用性 D.交换属性
E.永恒属性
答案:ACE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熟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表现在四个方面)
例题4: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答案:B
解析: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例题5:抽象劳动是( )。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形成商品的价值
C.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劳动的自然属性
E.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答案:ABCE
解析: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之一)。
(三)商品的价值量(掌握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1.概念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题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
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E.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有价值
答案:AB
2.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 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3) 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 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5) 自然条件等
例题7: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商品价值量的增多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答案:D
解析: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所以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也就是意味这该企业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减少了,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既不意味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也不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二、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熟悉货币产生的过程,掌握货币的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只羊=1把斧子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2只羊=1把斧子,或=1担谷,或=1包盐,等等。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外在的)。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例题8:( )是货币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职能。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价格标准 D.交换价值
答案:B
解析:理解记忆每一种货币职能的含义并相互区分,以免混淆。尤其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这几种职能容易混淆。
(三)货币流通规律(掌握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 商品的价格水平
(3)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简单)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
例题9: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A.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B.与代售商品总量成正比
C.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与物价水平成正比
答案:A
解析:结合公式理解。
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求熟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受到价值的制约。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掌握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调节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较)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