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人的异化,使人成为一种工具。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得到延续发展,从思想方面分析,除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于隋、完善于唐的科举制的存在。客观的说,科举制在为国家选拔人才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并且也为庶民中的有才之人提供了一条为国出力、张扬自我的有效途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科举制的负面影响也是始料不及的。从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比如大家熟悉的孔已己形象,一个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知识份子。另外还有范进,他比孔已己好运的地方在于他取得了成功,被录取了。但不幸的是,就在喜讯传来的日子,他却高兴得发狂了,同样的悲剧在历史上无数次的上演。这是因为古代人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斤粟”。清代的“一品宰相”曾国藩对此却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勿以考卷论终身”的明言,指出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考试做准备,为升官发财打基础。反观我们现在的四、六级考试,考试主体从内心真正喜欢英语的并不多。今年六月份六级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外随机问了一百个同学,持肯定回答的有二十七个,占27%,这就是现状。他们之所以参加考试多来自社会的要求。笔者在我校图书馆一本英语四、六级单词书后面发现了以下一段文字:
怆然记背,单词总如空中的蝴蝶,我心迫切,她却舞飞,舞得我眼花,飞得我心麻。总以为皇天不负有心人,扎进书堆抛弃一切。终一日恍入阳光校园,俊男美女皆笑大叔你找谁?那个羞啊谁可体会!急窜入宿舍拨打电话,对她吼叫今年她妈的怎么也要跟你结个婚。什么六级、托福、雅思都去见鬼!可她嬉嬉笑问我,结婚这个单词英语如何拼写?一顿茫然后,那边传来清脆的女对方已挂机,要拨其它号码请按1#......朋友越来越疏,亲人越来越冷了,同学越来越少了,可是近视越来越高了,背脊越来越屈了,皱纹越来越深了......谁说NO PANIS NO GAINS ,谁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谁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个社会欲把我五马分尸方可解恨。来吧!雷雨闪电齐朝我劈来,生不快乐,死也要死得辉煌!
看了这段文字,有何感想?这和科举制的害人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异化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因盲目追求外在的东西而丧失了对人本身的认识。虽然我们的社会需要进步,需要创新,但人没有必要必然成为工具,人是这个世界最高贵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应为人服务而不是控制人。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所以我们应正确的对待四、六级考试,正确对待四、六级证书。
2、主体对母语与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记录。历史上许多的爱国者,一些著名的大家都表现出了对语言的重视,认为其是个人存在的根基。著名的俄国文学家屠格列夫曾说:啊,俄语!在国外流浪奔波的日子里,在令人不安地忧郁地注视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才是我的支持,才是我心灵的慰藉。试想,如果不是语言有如此大的重大作用,远在他乡的人们能有那种强烈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吗?网上也有这样的说法: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彻底放弃自己的母语。从这就可看出一个国家语言的重要。问题是,现在,四、六级考试正在威胁着我们对母语的掌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的奇特的现象不仅止于四、六级考试,其实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延伸到小学,甚至于幼儿园。“国语没有学会便去教授一种外国语是和孩子不会走路就教他骑马是一样的不合理的”⑤据报道,现在参加英语过级考试的大军中出现了一支新的考试族:小学生,且参加考试的人数有增多的趋势。没有学习英语的语境,却要中国的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必然导致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英语的学习上,而同时这势必减少对母语的关注。常此以往,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能会在一代代国人的漠视中逐渐的陌生而鲜有人知了。美国的一位学者渴因曾经谈到:如果世界上有一个民族能凭其文化征服世界的话,那这个民族一定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将是儒家文化的世纪,鼓舞人心。但现实让人担忧,所以有不少有识之士在呼吁,中国在为外国培养人才。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他的历史,则这个民族灭亡的时日就不远了。所以,我认为,基于这个意义,它将极大的不利于我们文化的传承,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