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员工看来,薪酬不仅仅是员工的劳动所得,在一定程度上它更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
M公司是一家地处北京的事业单位转制企业,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研究设计与生产,盈利方向主要在机械设备的生产和技术服务两方面。由于业务发展和部分历史原因,公司目前按照事业部组织形式管理,各类研究设计人员是公司的核心资源。
M公司薪酬实践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分配模式不统一,大部门与小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差距较大。
从薪酬结构或标准上看,M公司存在三种分配模式:管理部门模式、小规模业务部门(辅助专业部门)模式、大规模业务部门(主要利润来源部门)模式。
1.管理部门薪酬: 职务工资+各种津贴+奖金
尽管1999年M公司已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但其管理部门的薪酬结构和标准一直沿用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对照表,既未根据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也未参照2001年、2003年、2006年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调整进行必要的调整。
其中的职务工资按员工现实职务套用1999年前事业单位职务工资标准执行;津贴主要包括:职务津贴、住房补贴、工龄津贴等。奖金与事业单位奖金发放的模式一样,由“奖金系数*效益基数”得到,其中的奖金系数取决于员工职务,效益基数由公司领导根据效益大致确定。
可以看出,这种薪酬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职务,包括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两个要素。在以职务为标准的纵向对比来看,这种薪酬分配状况有明显的差别,但在横向的同类员工之间比较,基本没有差异。薪酬分配与员工的绩效表现和岗位、企业效益没有明确的关系,无法体现不同努力的付出所带来的工资或薪酬差异。因此,难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
2.小业务部门薪酬:职务工资+各种津贴+奖金
小业务部门的工资、津贴部分构成与管理部门一样,但奖金按“部门上缴利润的一定比例确定部门奖金总额,减去工资总额后,根据员工绩效表现进行分配”的原则所决定。
这种分配与员工绩效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实践中工资与奖金的比重相当,因此难以体现业务部门因效益不同而产生的报酬差别。并且员工职务级别对其工资影响过大,存在着与管理部门类似的问题。
3.大业务部门薪酬:基础工资+薪级工资+奖金
大业务部门基础工资一般是固定数额,如A事业部定义基础工资为“满足员工基本生活要求”,按500元/月;B事业部则无基础工资。
薪级工资由薪级系数*基薪得到。薪级系数的确定有根据员工职称与工龄的,也有根据员工所从事的工种的,事业部各有各的做法。部门管理者的职务级别也是影响薪级系数因素之一。基薪则根据部门效益确定,同样存在部门之间不尽相同的现象,有800/月的,也有2000/月的。
奖金分配由部门根据员工的绩效表现和部门效益发放。
这种薪酬分配方式与员工工作内容、绩效有一定关系,但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由部门管理者临时安排,责任相对模糊、不稳定,工作量或工作内容不确定,致使员工的薪酬与员工所在岗位、所负责任及其履行状况关系不明确,激励性不强,反而易产生不公平的情绪。
M公司改革前的三种分配模式,对工资与奖金的比例约定也不尽相同。
表一: 改革前的工资和奖金比例
部门: 2005年
管理部门: 4:6
大业务部门: 3:7
小业务部门: 5:5
从理论上看,工资与奖金的比例应按部门的利润水平来划定,但表一表明,各部门都是奖金比工资大,这与各部门工作性质的差异是不相符合的,反映出分配结构上的不合理。
改革前,同样作为业务部门,大业务部门的员工不仅在收入上因部门效益好,比小业务部门员工高;而且在薪酬的固定收入项——工资上也明显存在差异,同样条件的员工到M公司从事同样大小的责任工作,但因各自所属的部门不同,在部门实现效益前已经产生了差别。大业务部门员工人均工资是小业务部门的2.6倍,带来员工强烈不满。
以上分析表明,公司改革以前薪酬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薪酬与员工职务级别联系紧密,而与岗位、绩效表现关系不明显,造成内部公平性不足;小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由于工资长期未结合效益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较低;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固定收入差异较大,员工不满意情绪明显;管理部门的工资未能体现其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工资比重较低,留不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效率低下。
鉴于薪酬分配出现的问题,公司首先确定了改革的目标:1.突出岗位之间的差异,强调岗位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对薪酬分配的影响;2.薪酬与院、部门的效益动态挂钩;3.薪酬与员工个人的绩效表现挂钩;4.工资与社会情况接轨,与市场接轨。
根据薪酬改革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如严格根据员工的个人表现情况决定员工薪酬;工资与奖金的比例要与部门的工作性质相一致;同类型同岗位员工应同工同酬等,M公司采取了两项措施来进行改革:
1.岗位评价与设置。2006年6月,公司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的岗位管理方法,经过工作分析,设置各类岗位并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与职责、考核标准。岗位说明书的编制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并由人力资源部事先制定岗位说明书模板和编写原则,各部门具体落实岗位说明书的编写。岗位管理方法的引进为岗效工资的实行奠定了基础,为薪酬分配模式建立了统一的平台。但由于首次组织岗位评价实践,各部门编写的岗位内容存在不规范、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岗位之间仍有职责不明确、不明晰等现象。因此,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间,人力资源部组织进行了岗位再造,对先期的岗位说明书进行修改完善,一方面根据部门业务需要进行责任调整或进一步界定,另一方面是对以前不规范的岗位说明书进行改进。
2.改革前的薪酬数据分析。一是内部分析,主要分析既有薪酬模式中的结构比例,以及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差异问题。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薪酬的结构基本上都是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奖金,但是每一部分的确定依据并不严格按照岗位和绩效情况来确定的。二是进行外部分析,主要分析公司的薪酬模式、绝对数量与外界的对比情况,以此确定公司薪酬的竞争力所处位置。分析结果表明,公司薪酬模式没有明显竞争力;但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大业务部门的收入较高,有较强的竞争力,管理部门员工的薪酬水平基本与北京平均水平相当,甚至略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很难吸引管理方面的人才。并且,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明显差距,也使得该公司无法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
通过岗位评价和数据分析,按照公司薪酬改革的目的和原则,M公司确定了改革后的薪酬结构,即岗效工资制。
1.岗效工资结构
岗效工资:基础工资+基数*系数+奖金
基础工资的影响因素有:职务、工龄、学历、职称
系数的影响因素:岗位
基数的影响因素:院与部门的效益
奖金的影响因素:业务部门,部门与个人的绩效管理部门,部门的贡献价值,个人的绩效
另外根据部门的实际工作性质和利润多少,对各部门的工资与奖金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对管理部门,薪酬中相对固定的部分即工资,适当增加比重,并且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行,争取工资与奖金的比例最终维持在6:4的水平上;对大业务部门,这一比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与部门业绩和个人绩效联系紧密的奖金仍是其薪酬的主要部分;小业务部门由于本身所涉及的专业属于辅助类,所以业务量和收入都比较少,主要面对的市场变化不大,因此也适当提高工资的比重,调整到4:6的水平。见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