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经济学家或优秀经济学家或大经济学家,是以他们的学术成果、由经济学同行认定的,而绝不是靠什么民意调查;更不是一个另外专业的学者可以指手画脚的。
最近,一些报刊媒体炒作一个“经济学家公信力”问题。源自香港某教授断言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到5个,和某报的一次民意调查。据称调查结果是:逾八成的公众支持中国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说法,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2个,即吴敬琏教授和香港郎咸平先生。而郎先生竟远远超前高近40%。
首先,什么叫经济学家?在学术上称为“家”者,从无权威的定义和权威机构的评定,国际上通常是指在大学相关学科取得教授职称和有资格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们,或权威专业协会的会员。这也是对大学和学术机构学术价值的认定。如此看来,中国不应妄自菲薄,正如中国有许多科学家、作家……一样,中国也有数以百计的经济学家。当然,正如科学家、作家等一样,经济学家在学术上的贡献有大有小,对社会的影响有大有小,在学术界更不要说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了。然而,无论如何,评定经济学家或优秀经济学家或大经济学家,是以他们的学术成果、由经济学同行认定的,而绝不是靠什么民意调查;更不是一个另外专业的学者可以指手画脚的。因为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隔行如隔山,不懂经济学的人应尊重经济学家,正如尊重科学家、作家一样,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其次,什么是公信度?也似无权威的定义和认定方法。公众民意调查可以是一种方法,然而,公众民意调查也是一门科学,有很复杂的科学方法和程序(例如特尔菲法),必须精心设计,有的调查结果还必须有律师公正,绝不是随意提几个问题,发几张调查表,打几个电话就行的。例如严格科学地调查经济学家公信力的公众对象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的。应是与经济学有关、对经济学有起码了解的公众,例如企业界、政府经济部门、与经济学有关专业的人士等等。即使是无关的公众至少也须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才对经济学有理性的判断力。而且对不同调查对象应有一个科学地加权处理。否则,调查就可得出误导公众和领导的荒谬结果。这次“调查”结果,有八成竟认同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到5人,“公众民意”云云,就大可怀疑了。而一位海内外经济学界同行评价不高而善于媒体炒作的香港教授,得到最高公信力,实在是莫大的悲哀。请问在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他做过什么突出贡献?可以说一无贡献,何来“公信力”?又究竟是什么“公信力”?只是2004年危言耸听说了一番国有企业可以很好发展,用不着改革,改革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资产给私人老板吞食了等话,被某些媒体炒作一通而已。他来自台湾,留学美国,又如此厚爱国有企业,在美国、台湾和香港为何不呼吁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或公有经济呢?他从未在社会主义中国生活过,也从未在国有企业工作或劳动过,甚至也没有对中国国有企业认真系统调查研究过,他又能对中国国有企业及其改革谈出什么准确而中肯的学术见解?国有企业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的根本方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之义,在改革过程中出现某些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多年来早有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提出来了。我曾不完全统计过:揭示的流失渠道大大小小达27个之多。国务院、国资委也不断采取着防范措施和纠正措施。如果这位先生想对国家有所贡献,请问又提出了几条首创的有价值的治国建议呢?可以说也是至今一无,不知其公信力从何而来?
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是做出卓越贡献的。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是中国经济学家。为此,孙冶方、顾准等经济学家不仅遭受“左”的路线批判,而且被整得家破人亡。中国经济学家为了国家,为了真理,是付出血的代价的。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孙冶方、顾准的学生和朋友吴敬琏教授,以及其他许多经济学家,20多年来顶住来自“左”的和右的指责和批判(只要看看1991年报刊批了一年市场经济就可见一斑了),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市场导向的改革鼓与呼,对国家有关政策和改革措施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在学术界赢得“吴市场”等雅号。邓小平和党中央集全党全民的智慧,当然也包括经济学家们的智慧,不断拨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航向,终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经济才有此后的辉煌,人民生活才有今日的小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已经公正地给予中国经济学家巨大的公信力。
近一年多来某些报刊刮起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先是几个自命“草根经济学家”批判“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既是一门科学,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不同学术见解,平等地百家争鸣,都是完全正常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所谓主流、支流,更无贵贱之分。那么什么叫主流经济学?通常是指官方采纳的经济学。因为官方采用了,在公众心目中成了主流。今日中国,支持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的经济学,就是主流经济学。“草根经济学家”们著文自诩“改革反思派”,说:“主流经济学家误导了中国的改革”。原来,他们批判主流经济学家是假,实质上是借批判主流经济学家批判邓小平开拓的2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反对改革开放是断然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闹了一阵,没有人理,于是引出了某些人干脆直接攻击经济学家来了。先是香港那位教授狂言:中国够得上经济学家的不到5人,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连美国研究生都不如。后来又辩解说不包括老经济学家和留学过美国的经济学家,只是越描越黑而已。接着某报纸公布所谓公众民意调查,提出中国经济学家公信力问题,与之呼应。这下子连“草根经济学家”也一起扫光了。有的媒体更攻击经济学家已堕落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还有文章有声有色揭露某某经济学家已是百万富豪,怎么可能为人民利益讲话?正如任何群体都有害群之马,我不敢担保经济学家中没有人拿着某个人、某个企业或利益集团的钱,为他们服务的。如有,请拿出证据来揭露。但我敢说从总体上讲,中国经济学家们是好的,是忧国忧民的、知识报国的,他们大多数过着小康乃至清贫的学者生活水平。就是生活水平较好、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只要是依靠知识、诚实劳动所得,有什么不好?这不正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方针的体现吗?如果中国的教授们不率先进入中等收入阶层,能是中国昌盛的征兆吗?有文章攻击经济学家担任独立董事,就等同资方代言人,这连什么是独立董事也没闹清楚就胡言乱语。独立董事制是国家立法建立的,攻击矛头指向谁?经济学家大多担任国企或国家控股企业的独立董事,代表哪个资方?更何况独立董事的法定责任恰恰是在董事会里维护普通股民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香港那位教授的工资和外快肯定比大陆的经济学家多得多,按某些人这等逻辑,他们为什么不追问那位是代表了哪个利益集团发言的呢?
香港教授怎么谈论中国都可以理解,也是他们的权利,但我们某些媒体,甚至有些党报党刊,热衷传播攻击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就不可理解了。试问社会主义中国建国50多年,居然培养不出5个经济学家,甚至著名经济学家连美国的研究生都不如,是中国的光荣,还是给中国抹黑?
中国媒体关注公众民意,这是可喜的。进行必要的公众调查也是可喜的。但一定要科学。对公众的意见也要有分析,有引导,而绝不应误导。记得若干年前,报载某香港歌星乘机抵沪,一下飞机成百年轻的男女歌迷拥上欢迎,握手、签名、飞吻,乱成一团,而随后下飞机的是杨振宁教授,只有科教界几人迎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有记者问那些年轻人,你知道那个老人是谁?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年轻人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杨振宁是干什么的?”“拿个奖金算个啥?”如果向这些年轻人调查科学家公信力,杨振宁肯定也排不上号了。某报刊如果有兴趣还不妨就原有公众调查一下中国新闻学家的公信力,我敢说比中国经济学家还要低。可不可以再调查公布中国政治家的公信力?我能理解你们没有这个胆量,那又何必拿中国经济学家开涮呢。不是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吗?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有科学态度,科学地对待中国经济学家吧。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