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轿车项目正在顺利推进,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的审批。现在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因此,审批受到了牵连。不过,这并不影响江淮轿车项目的推进,汽车产品许可证很快就会拿到。另外,江淮根本没有与奇瑞合并的事情,那也许是一些经济学家与政府领导有这方面的想法。”2006年11月22日,江淮汽车集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接受《英才》采访时表示。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安徽省的推动下,国内两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江淮、奇瑞正在“谈婚论嫁”,以实现该省的“大安徽汽车”梦想。“奇瑞、江淮相互持股的计划已经上报国资委”。同时,“该合并有两大好处:一是给江淮汽车的轿车项目解套;二是利好奇瑞汽车的上市改制”。
针对这个报道,这位江淮的管理人员认为,“简直是捕风捉影。”
据了解,安徽省的媒体向当事方求证该报道的内容时,得到一致回答:绝无其事。
2006年11月20日晚上,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悄悄来到北京,保持了他的低调作风:一不参加公开活动,二是住所地址严格保密,三不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向《英才》记者透露,左延安此次进京目的有两个:一是拜访一位权威汽车专家,二是了解北京车展的情况。“集团处在转型关键期,董事长想集中精力做事。”
什么事情、什么力量让左延安规避喧嚣,闭关练功?江淮与奇瑞合并真是空穴来风?江淮能否顺利上马轿车项目?
轿车难产:管理高手撞上调控枪口
左延安在中国汽车界是一个传奇人物。江淮本是无名企业。1990年,被人称之为“不适合做管理”的左延安担任江淮汽车制造厂厂长。当时江淮身处危局。
左延安的动作令人惊叹:江淮1990年相继开发出6米、7米、8米客车专用底盘,该产品在随后的3年内销售增幅分别达到100%、150%、200%。底盘优势形成之后,江淮又开发出1061新型卡车,再获成功。同时,左延安还把眼光投向增长潜力巨大的商务车市场。时至今日,江淮已做到客车底盘全国第一,轻卡全国第二,MPV全国第二。
另外,极力推崇“丰田模式”的左延安深得精益管理的精髓,是一个“很会管理企业的人”,带领江淮实现销售收入连续15年以年均50%的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润增长最快的汽车企业。
江淮转型造轿车,成为综合汽车制造商,在情理之中。
投入18亿元的江淮轿车项目占地3500亩,规划生产能力为20万辆。几年之前,左延安便千方百计网罗日韩轿车企业人才。在他的计划中,江淮轿车项目2006年正式启动,2007年产品正式上市。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2005年,汽车业被有关部门定性为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放缓,并提高了进入门槛。江淮轿车项目符合国家汽车产业新政策的规定,但即便如此,“撞上枪口的江淮轿车产品目录的审批还是受到了影响”。这是左延安没有预料到的变数。
有趣的是,不仅媒体多次报道江淮轿车生产许可证已经或即将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江淮集团内部也不断向外界放话,说产品许可证在2006年一定会得到发改委的放行。然而,到了2006年11月底,江淮轿车项目的审批还没有动静。
为了轿车项目,江淮还进行了公司内部结构变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上述江淮的管理人员透露,“国家发改委已完成了对江淮轿车项目的评审,有关部门对江淮轿车项目也非常支持,只是近期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宏观控制,因此项目的批准暂缓。”
但是,轿车项目投资巨大,耽误一天就是很大的损失。左延安遭遇了进入汽车业以来的最大尴尬。
“
合并奇瑞:政府有心江淮无意
身兼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江汽(600418)董事长的左延安2006年9月曾公开表示,“江汽与奇瑞相互持股之事绝对不存在。”他说,“安徽省政府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很尊重企业自身的决定。”
但是,他也埋下了伏笔,“我也得尊重市场,如果市场出现了一种强大的势能吸引我们要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这么做。”
江淮集团某高管对《英才》记者表示,“我们认为,江淮根本没有与奇瑞合并的必要,也根本不会与奇瑞合并。现在是市场经济,政府也要尊重企业的态度。”他很肯定地说,“左总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做成。比亚迪、力帆都做成了汽车,江淮的实力与技术不比他们差,甚至比他们还好。因此,我们江淮的轿车项目一定会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与奇瑞合并,根本不是左总思考的问题。”
不过,据记者调查,江淮、奇瑞相互持股计划并非空穴来风,安徽省政府曾有类似设想并进行过专题研究、讨论。在江淮轿车项目审批不顺的情况下,安徽省政府认识到,与其打造两个规模不大的汽车企业,不如打造一个“大而强”的“大安汽”。安徽省的领导也在不同场合表达希望两个企业合并的意愿。
如此看来,奇瑞与江淮合并之事似乎并不是媒体“捕风捉影”。
汽车评论人士吴迎秋在接受采访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关于“奇瑞、江淮最终是否合并”的问题。他认为,市场才是决定性的力量。左延安对安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方政府不会过分将政府意志强加于他。在现在江淮业绩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让江淮与奇瑞合并有一定困难。“不过,如果江淮长期得不到轿车产品目录,事情将出现另一番景象。”他说,现在形势很微妙,“安徽省政府的作用就凸显出来”。若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江淮,那么,轿车项目的审批则只是时间的问题;若政府最终想打造“大安汽”,那么,“二者合并的可能性还会存在”。
而另一位汽车专家对《英才》记者表示,江淮轿车项目的审批,以左延安坚韧的性格,他会一直等下去。“如果这样,安徽省政府也只好支持左延安。”他认为,从各方面来讲,“最后胜利的还将是左延安。事情的关键是,现在国内市场酷烈的竞争已经逼迫汽车企业目光向外,江淮轿车能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延续江淮的辉煌,那才是对左延安的真正考验”。 “据我了解,对于江淮与奇瑞合并,奇瑞的态度十分积极。”这位专家最后透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