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内功:紧急招聘的“灵丹妙药”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7-10-16
 斯诺克英国超级联赛有一个规定,选手必须在25秒内结束每一次击球。纵观各场比赛,选手并没有因为此项时间限定而采用某些“特殊”的技战术,而是仍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次击打突发性招聘同样要求HR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招聘任务,那么,是否有所谓的“灵丹妙药”可以帮助HR顺利完成突发性招聘任务呢?
  A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特种设备生产商,在设备销售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传统制造方面的利润也越来越小。公司某个销售区域为了保持利润的稳定,对当地销售方向做出重大调整,并随即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多达60多人的招聘需求,并且要在2个月内完成,以便为设备和售后服务捆绑销售做好人力储备。
  人力资源部加班加点组织面试,但最终还是没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招聘任务,招聘到的人也在试用期大量离职。结果,销售区域计划不得不推迟,HR被描述成事务官僚,区域也被说成做事无计划。
  
  把握前提:
  将时间“点”拓展为时间“段”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表达了同一个理念——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的变化。对于企业里遇到的突发性“限时”招聘也可如此理解,一时的“突发”肯定是经过了“多时”的酝酿才造成的,为了能坦然面对看似偶然的突发招聘,需要明确到底该怎样理解“限时”中的“时”。
  
  面对迫在眉睫的时间底线,招聘人员陷入深深的压力中,并抱怨着时间紧迫,常常有种“命运不由自己掌控”的感觉。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后面的招聘效果并不理想。
  图1中2007年7月3日是部门提出的招聘时间底线,也就是设定了“限时”中的“时”。如果HR是6月1日介入这个招聘面试项目中,那么从2007年6月1日到7月3日就是招聘的时间。招聘人员掐着手指、数着日子、紧紧盯着台历,努力工作着。这种做法就是A公司采用的“点”的理解。
  “段”的概念将使招聘面试变得更加主动,招聘人员无法调整结束点(deadline),但为何不用“段”的概念尝试着把起始点前移呢?把招聘面试时间段拉大,如图中绿色椭圆形表明,运用“回溯”法,按照“了解招聘需求提交背景一一分析部门调整原因——对比调整前后差异”把起始点从6月1日调整到4月1日(此阶段属于“招聘审视”)。这种调整就是招聘人员“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案例中,A公司招聘段是以HR获知部门招聘需求为起点,周期只有2个月。A公司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点上,没有把握住“时间段”的前提。HR把自己局限在“任务黑洞”里,在不实际的基础上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然,突发性招聘常常事出紧急,很难将招聘的起始点提前。但只要HR心中时时把握这一前提,再结合以下两点,也有可能做到让突发性招聘不再突发。
  
  “突发”不等于偶然:
  打好日常工作基础
  
  案例中A公司没有运用“段”的概念把“限时”的“时”进行外延和扩充,同时也缺少相应的环境和基础。他们把“突发”理解为了“偶然”,既然是偶然,所以没有准备也是情有可原,既然没有准备,无法完成招聘也就变得理所当然,这也成了人员供求矛盾的根源。而这一切可以采用“二次影响”法进行解决。
  “第一次影响”作用于平时的工作交流中,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众所周知,招聘人员常常需要和部门主管直接沟通,而A公司招聘人员平时仅仅把自己定位在“帮手”的层面上,做了一个真正“奉献的伙伴”。其实除了工作本身交流外,更要把自己定位在“辅导者”的角色上,在沟通交流中要不时地向主管传递“部门要调整,HR来找人”的概念,改变过分偏重HR传统辅助角色的局面,变成“既然是伙伴,万事先找俺”,使部门主管思考问题时,只要一牵扯到“人”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会先想到HR。也正因如此,HIR才有可能在招聘需求的最前端知道信息,为后面运用“时间段”的概念建立前提和基础,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部门在用人需求上“先斩后奏”带给HR的被动局面。
  “第二次影响”作用于HR开展招聘面试事务之前。当部门通过流程正式将招聘申请提交到HR部门后,在“第一次影响”的基础上,HR集合需求部门开会,进一步引导用人部门主管正确做好招聘面试,主要就“选什么样的人”、“到哪去找合适的人”、“找到人后如何消化”等问题达成共识。
  “第二次影响”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主管进一步明确地把应聘者的能力同岗位需求能力做比较,而不是在应聘者之间做比较,不是把某一个应聘者作为选择的参考系。同时也让主管明白,这种突发性招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像治病的剂猛药,既可以缓解暂时的痛楚,也可能产生副作用,留下后遗症。让主管提早意识、及时准备,减少在“如何消化人才”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难以认同组织文化、工作内容偏差等。
  HR正确的定位和潜移默化的指导让部门主管学会靠近HR的思考角度,并与HR就用人标准达成共识,减少了后面诸多沟通的时间成本。
  
  苦练内功:
  优化突发性招聘的标准与流程
  
  
  突发性招聘既然也是招聘,便一定要满足基本的招聘流程,即“确定甄选标准一筛选简历一面试甄选一新员工入职”等。如果在甄选标准和甄选方式上结合突发性招聘的特点加以调整,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简化甄选标准
  常规性招聘由于没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筛选标准上可以相对苛刻一些。但对于突发性招聘,面试筛选标准就需要调整简化,可以通过RJP(Realistic dob Preview,真实工作审视),从专业知识储备和个性结构两个方面出发设定甄选标准,做到少而精。
  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来说,相对比较容易考核。可以通过对专业教育背景、相关工作经验、相关项目经验等方面的考察来判断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对于个性结构来说,此部分涉及到的考评纬度数目和种类繁多并且令人费解,考虑到应对突发性招聘,可以采用经典的“五大”个性要素作为个性结构筛选标准的框架(如图2)。
  
  优化甄选方式
  A公司的面试还停留在一对一的沟通上,没有结合突发性招聘人数多、时间短的特点对甄选方式进行优化。应对此项,可以在筛选方式上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笔试进行初步筛选。笔试可以设计成专业题目和基本个性测试等两部分,以便同筛选标准相匹配。
  在专业题目设计中,平时要注意收集招聘岗位曾遇到的实际问题,整理成笔试题目供应聘者解答。不仅能考察其专业程度,也可以从其不同的解决方案中更多地了解应聘者的思维模式等。
  对于基本个性的了解,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测试从侧面观察应聘者潜在的素质。以下为一个可供参考的小测试:
  题目:在每个方向上重复延伸下图,尽量保持它的基本单元结构,时间12分钟,请不要用橡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