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农信社如何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呢?
首先,要有慧眼识珠的“伯乐”。一方面,农信社大叫“人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的浪费十分严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缺少知人善任的“伯乐”。有不少才华横溢、德才兼备的青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提拔和重用,被埋没在偏僻的一线柜台,从事简单机械的“查票子、拨珠子、计折子”工作,而有些“无心谋事、专心谋人 ”的人却把据着举足轻重的要害岗位。这种司空见惯的反常现象,说明了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既要有“良骥”,还要有“伯乐”。省、市、县三级信合领导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当好“伯乐”,要有辩才之眼、荐才之心、用才之意,把品德端庄、业务娴熟、远见卓识的优秀人才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其次,要注意开发人的灵性。人是有智慧灵性、思想情感的动物。实现以物质资源为中心到重视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在管理过程中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在科学管理的泰罗时代,人是作为 “ 经济人 ” 而看待的,后来霍桑实验证实人是 “ 社会人 ” ,除了基本的物质性需要以外,他们更在于追求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而且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基本的物质需要也渐获满足,精神动机与道德动机成为工作动机,工作本身渐成目的,工作价值观也体现为目的性了。正因为如此,农信社要利用管理效应,促使现有人才焕发智慧和力量。对职工说话要“人情味”,安排工作要有“合情味”,批评职工要有“动情味”,使每一个员工干得舒心,干得愉快,把干好工作作为他们的追求。
再次,试行弹性工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益迫近,西方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悄悄地变化。其主要形式有:建立自主型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面,企业建立弹性工作制,让员工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自己决定生产线的速度。此外,还有岗位分担制(两个人同时分担同一个工作岗位)、部门工作制、非连续工作制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员工有更灵活、更自由的时间去处理个人事务或进修学习。农信社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引人施用,用其所长,用足所长。在实践案中发现,有些职工只会老老实实地上班,默默无闻地工作,但对外出揽存款却无能为力;而有少数职工虽不能正时整点的上班,但却善于东奔西跑,协调人际关系,一日之内,能找来几百万的存款;有的人票子查不准,帐目计不好,但催要陈旧贷款却技高一筹;有的人当副职十分相称,当一把手却感到力不从心。这充分说明人的才能“各在一路”。农信社可以实行自由时间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这是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造潜能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永无止境,高智能的技术人才更是如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可分为两种,即主动性发挥和被动性发挥。前者是自觉自愿的;后者是被动的,受外部意志支配驱动的,非自觉的。显然,改革的工作制能使人们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义务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变化、兼顾等途径相联系,并获得理想效果时,这种发挥往往能达到最佳境地和最大限度。
四是试行 “ 魔鬼 ” 训练。为了培训员工的意志,日本有的企业培训象军事训练一样进行越野拉练,在风雨无阻的条件规定下,训练员工滚爬打摸和急行军,在野地露宿和自行解决食物问题,此种培训似乎离企业管理的内容太远,但是深受员工欢迎,而且培训后的效果非常好,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明显提高。而我们有些女同志似乎是“金枝玉叶”,干不得脏活累活,经不起风雨挫折,习惯于“上班查票子,下班接孩子,买菜柃篮子,饭后刷盘子”,这与我们的工作要求相去甚远。我们不妨借鉴外国的经验,对全体员工进行一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苦难锻炼,使其真正体会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滋味,从而焕发其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