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愚忠 绩效作证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07

  多数的外企老板和经理人不太注重个人崇拜、绝对忠心,不大在乎员工对自己个人的认可程度,他们比较关注员工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等。而相当数量的国企、民营和私企的老板与经理人则不然,由于受传统文化中“忠君”思想和“英雄情结”的影响,他们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常常将员工对自己的服从或崇拜程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用以代替对员工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个人品质等方面的考核与评判。
  
  白景琪时代的愚忠
  
  电视剧《大宅门》中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白景琪对他宴请的朋友们说,他的一个仆人很能吃包子,接下来,这个仆人为了不给主人丢脸,当着客人的面一口气吃下了几十个大包子。让人想不到的是,为了主人的一个笑脸,他竟被撑死了。
  不惜为主子献出生命,这仆人的忠心无人能比。白景琪在痛心的同时,内心也潜藏着一丝骄傲——他能用自己的权威与人格魅力赢得手下人的忠心,这种忠心比“日进斗金”更能让他感到自己的成功与人生价值。
  笔者之所以提起《大宅门》里白景琪和他的仆人,是因为看到许多现代企业的老板和经理人身上也有类似的“忠诚情结”。多年来,笔者通过采访、调查等多种途径接触了很多外企、国企和民营、私营企业的老板和经理人,结果发现,多数的外企老板和经理人不太注重个人崇拜、绝对忠心,不大在乎员工对自己个人的认可程度,他们比较关注员工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等。而相当数量的国企、民营和私企的老板与经理人则不然,由于受传统文化中“忠君”思想和“英雄情结”的影响,他们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常常将员工对自己的服从或崇拜程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用以代替对员工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个人品质等方面的考核与评判。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家们将员工的“忠诚”作为拥有社会地位与影响力、赢得更多人尊重与信任的一种标志。渴望受到关注与重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要,但如果发展到要求别人对自己崇拜景仰、唯命是从就可能物极必反。
  这种现象在企业里滋生与蔓延的结果是,领导者将那些真真假假的崇拜者视为忠诚企业的好员工,反之就是“不忠”或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实际上,这样的企业老板或经理人根本不能得到忠诚的员工,在他们周围,只会是唯唯诺诺的奴隶,要不就是阿谀谄媚的投机者。
  东软集团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曾说,在现代企业中,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与影响力已经不能代表整个企业,员工的信任、忠诚应当表现为对企业价值观的忠诚。所以,企业家与管理者需从自身做起,从源头上杜绝对员工“愚忠”的迷恋。
  
  “长相厮守”式愚忠
  
  对于中国人来说,忠诚是个比较感性和传统的观念,标志着做人的操守。不过,现代企业的“忠诚”内涵与标准应区别于传统的“愚忠”。“愚忠”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搞清楚应该忠诚于谁,第二种是对于“如何忠诚”不很清楚。不少人认为员工对企业“从一而终”才是忠诚的,而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就是“永不离弃”。让我们看两个案例吧!
  小侯是辽宁工学院机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被分配到沈阳一家国有制药企业的设备科从事技术工作。虽然每月只有800元的工资,但农村长大的小侯觉得能够将户口落在沈阳市,还成为国企的职工,也可以“知足长乐”了。
  他所在的设备科有二十多个人,由于厂里效益不好,设备利用率不高,平时科里只有五六个技术骨干有活儿干,其余的人不是打扑克,就是看电视或睡觉。小侯属于比较“听话”的员工,对科长安排的活儿,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也不计较什么个人得失。过了一阵,副科长退休了,科长打报告给厂领导,推荐小侯为继任者。小侯非常感激科长的栽培,从此在工作上更加努力。
  1999年初,厂里进一步减产,设备闲置率大幅上升,设备科几乎成了“摆设儿”。这时,科里的一些同事开始悄悄地忙着找工作,也有人劝他“早点准备”。可已经“提干”的小侯不以为然,他心里想,虽然厂里暂时有困难,但以后是有可能好起来的,只要好好干,将来工作年头多了,资历深了,肯定还会有提升的机会。
  2000年年底,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许多车间和科室大幅裁员,小侯认为自己工作得挺好,科长一直对自己很器重,不该被裁掉。可是没过多久,科长就找他谈话了。他态度诚恳地说:“小侯啊,现在厂里要裁员,我们设备科也要裁人,我很为难,考虑来考虑去,觉得你比其他人更容易找到新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你年轻,又有学历,而其他人都四五十岁了,拖家带口的,从这个厂子出去让他们再找工作,困难太大了,你就做个牺牲吧!”看着科长无可奈何的表情,小侯百感交集,无言以对。他不明白,兢兢业业工作了这么些年,企业怎么就这么绝情,一点没商量地将自己抛弃了呢?
  其实,很多人都有与小侯相似的想法和经历,他们希望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起码工作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是应该肯定的,但员工如果不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创造工作业绩来谋求发展,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随时有丢掉饭碗的危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一个走向衰落的企业,忠诚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今天的社会,哪一家企业能够对你承诺“负责一辈子”呢?
  
  用业绩证明忠诚
  
  小侯有一位同事小刘,他和小侯在同一年被分配到厂里的设备科。早在入厂之初,小刘就敏感地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恐怕“来日无多”,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不断给自己“充电”。
  与小侯不同,当领导指派工作时,喜欢动脑的小刘总要多问几个问题,有时候觉得领导们的安排或建议不合理,他就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婉言拒绝,一点也不给领导面子。与经常受表扬的小侯比,在季度或年终考评时,小刘的工作表现很少是“先进”或“优秀”,每月的奖金也要比小侯少很多。1999年企业减产时,小刘自愿要求转到销售科做一名业务员,设备科科长很高兴地“欢送”他离开。
   刚到销售科时,这位在领导心目中“表现不佳”的新同事遭到了大家的疏远与冷淡,销售科科长对他更是爱搭不理。小刘决心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申请到天津市开发市场。巴不得他“走远些”的上司欣然同意了,并鼓励他“争点儿气再回来”。
  半年以后,小刘成功地开发了天津市场,令科长和同事们对他刮目相看。一年半以后,他给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销售额,并成为当年的“先进工作者”。
  现在,小侯和原来的设备科长(他也下岗了!)在四处奔波,忙着找工作,而小刘则在企业改制后成了公司的销售副总,成为驾私车、住别墅的“中产阶级”。
  以上两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看出,对企业的忠诚,“愚忠”不是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意义的“忠诚”已经不能使企业发展,也不能让员工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今天,那些只有忠心、没有业绩的员工,最终会被企业无情地抛弃,而那些能力出众的人才,才会被企业真正重视。看来,练好本领、创造佳绩才是表现忠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