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世界的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1-19

  当前,国际投资新的变化趋势之一,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如日本注册资金逾10亿日元的制造企业,拥有海外研发机构的占10%以上,而美国因其高科技的先天优势,已成别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最集中的“磁场”。跨国研究机构肆无忌惮地抢夺我国极其紧缺的研发人才,我国企业科技研发人才流失惨重。然而,据一份新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并没有从事核心或尖端技术的研究,而是从事低层次技术的开发。让人不能不生疑的是——跨国公司用那么高额的薪酬抢夺到我国顶尖级研发人才,仅仅是做一些与其身份与能力不配套的低级技术开发吗?决不是,那么他们抢夺中国研发人才的真正目的又在哪里?
  
  中国研发人才在家门口大量“流失”
  
  截至去年年底,在我国以各种形式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超过40亿美元。部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其全球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如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更多地是为公司总部及其他海外分公司提供创新成果。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贝尔阿尔卡研发中心、松下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等,都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外资研发活动侧重于产品适应型和应用技术,研发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电子、机械、汽车、IT、电信、化学和医药等行业。其中,电子信息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最高,达41.3%,其他依次为交通工具23.1%、一般消费品10.3%和化工3.8%。这种行业分布格局,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行业特征基本一致,同时也与我国各行业的人才储备及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相关。
  一年多之前,为了能够在我国创建一家除美国之外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微软公司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在我国展开一轮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行动,希望通过招聘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增强公司目前设在北京的研发中心的实力,这其中包括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对此,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永正表示,微软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内地软件市场的发展。事实上,微软中国公司目前在我国约有雇员900名,因此,与其他跨国企业相比微软中国公司的雇员数量已经算是很庞大了。据陈永正透露,微软目前已经决定在我国聘用更多的本土大学生,以改变目前研发部门人员不足的现状。根据微软中国公司的计划,公司雇员的数量每年将增长20%。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共有176名员工,其中70%都是我国的大学毕业生。
  去年10月份,上海的中国芯片人才出现大逆流。来自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沪上知名半导体企业的200名工程师群迁新加坡。仅中芯国际就有160多人去了新加坡,其中有80名熟练工程师和80名一般操作人员。高科技行业的人才流失的确严重。据笔者了解,在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中,供职于贝尔实验室、sun公司等外国在华公司的人员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中国金融业也正以千计的人员,流向渣打、花旗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这还仅仅是豹之一斑。
  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如果说外企在华设立生产中心还在分“市场销售蛋糕”,那么其研发中心的到来,更大的威胁在于国内的“创新人才蛋糕”被瓜分。在华外资研发机构中,除少量高级研究人员来自国外,大多将视野撒向中国各科研院所和高校,高级技术人才由以往“出国”流向发达国家的“明流”,转为在家门口为老外“打工”的“暗流”。如朗讯公司旗下的贝尔实验室,是目前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共有500多名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达到了96%。
  
  国内企业摆脱不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用中国顶尖级研发人才从事极不相称的低端技术开发,而且给予令人羡慕的高薪,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看,这种“高能低用”或者“高薪养闲”历来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大忌。跨国研发机构是“大傻瓜”吗?绝对不是!一方面,用中国研发人才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进行本土化开发,从而抢占并控制中国市场,另一方面,那就是,我(跨国公司)不提供适合的舞台让这些研发人才能力尽情发挥,你(国内企业)也别想用,因为研发人才在我(跨国公司)的门下,我(跨国公司)不用没关系,总部研发中心技术多的是,源源不断,你(国内企业)不用就大有关系,一家接一家的公司、一根又一根的“顶梁柱”相继被我(跨国公司)抽走,你(国内企业)凭什么与我相提并论地谈竞争?!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一个高级人才所花费的时间与资本难以估量。据介绍,目前国内急需的IC设计工程师,培养一个至少需要打磨5到7年。这还只是纯技术人员。
  一个企业流走一个技术骨干带头人,或带走几个人,就很可能造成整个企业技术系统的瘫痪。
  美国《财富》杂志曾经报道说,企业在一个员工离职之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代价则会更高。尽管中国总体的人力成本低于美国,但道理是一样的。
  国内研发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可谓雨后花落知多少,机会成本难以估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加重了中国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一组数据令人震惊:来自产业政策部门的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设备投资60%依靠进口。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发展的主动权。我们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两端被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垄断和控制。一端是技术研发环节,大部分设计和技术依靠引进;另一端是市场营销和品牌资源。
  
  “民族情结”:中国企业与研发人才的共同呼唤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企业如果不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就会沦落为跨国公司的附庸而被淘汰;对研发人才来说,也应该像中国民族软件挑战“微软霸权”那样,需要有一种“民族情结”与“民族精神”。
  “一旦人们有了足够的钱生活,他们的兴趣是被雇佣的价值(Employability)、被赏识或重视(Recognition)的程度和被提升(Promotion)的机会。”华信惠悦(Watson Wyatt)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对一些业绩良好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上的员工,往往把职业发展机会,放在职业选择的首位,远高于对工资、福利、权利、地位等的重视。高薪诚可贵,事业价更高,作为顶尖级研发人才,你不应该在跨国研发中心从事低端技术而被闲置甚至荒废,你的舞台应该在急需技术创新的国内企业。
  当然,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使企业真正成为自由创新的主体。创新,民族进步的源泉。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
  
  本栏编辑/梅宇
  E-mail:ccaasta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