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认证越来越被重视,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职业本身是一个方兴未艾、前途无量的职业。随着众多管理者对“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的认知,人力资源管理备受关注,甚至有些企业将其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身价已水涨船高,薪酬作为劳动力市场调节指挥棒的作用发挥出来,吸引着很多人进入到人力资源职业行列中来。
记者:许多业内人士说“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是发展势头最好的证书之一”,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成响:这个问题我想从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本身的价值和近几年的报考形势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被认为是“劳动部的第一证书”。这里的第一证书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人力资源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部出台的第一个管理类证书;另一个是企业HR部门的对口政府部门是各级劳动局,而各级劳动局和劳动部都是劳动系统的,所以劳动部门跟企业HR部门联系最密切。另一方面,就近几年的报考形势来看,人力资源国家资格认证的发展势头确实不错,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最高的一次是2004年上半年,全国报考人数突破10万,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也不错,比去年有一定的增加,这一现象至少能够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反映了人才市场的一个信息,即人力资源工作者的社会需求量大;其次,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职业的看重,基本上都认可人力资源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的职业;再次,体现出证书自身的含金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认证的培训与学习应从兴趣开始,以专业结束
记者: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报考人员众多。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人,可以说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考这个职业资格认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徐成响:总体而言,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报考人员确实比较杂,但是对不同级别的报考对象来说是有差异的。其实,这种报考人员比较杂的现象在人力资源助师(三级)的报考中比较普遍。一般来说,报考人力资源助师的人员以没有做过人力资源工作的居多,他们取证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一个跨入职业门槛的机会。而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他们取证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职业地位。总体上讲目前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很简单,就是单纯的考证。据不完全统计分析表明,参加企业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中纯粹以取证为目的的人员占了50%,其中有12%有换岗求职的倾向;以学习新知识和充电为目的的占40%;其他目的的占10%。但是,我一直主张并且也一直在呼吁: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与学习应从兴趣开始,以专业结束。所谓“从兴趣开始”,就是要有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以专业结束”,就是通过培训和自身的学习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水平,技能、素质专业化。
记者:从2005年以来,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可以说严格起来了,从报名到考试再到监考的要求都有所提高。据您估计,这种严格的考试程序对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报考人数和通过率有什么影响?
徐成响:实际上,你说的这个问题体现在这么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制度的设计更加规范了;另一个是命题思路发生了变化。首先,从制度设计上来说,报考产生了两个变化:首先是统一安排考场,改变了原有的培训、安排考场和监考一人做的现象,而是将三者分离,培训机构只管培训和报考,安排考场由各省市的劳动局(厅)负责,监考人员也是第三方担任。其次,从命题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的考试加上了综合评审,按照规定综合评审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但是一般采取论文撰写、口头答辩或书面答辩的形式。劳动部出台这样的职业资格鉴定办法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等级考试的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能检验出真实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令非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望而却步;第二,其它认证,如营销师等都有综合评审这一环节,人力资源管理师加上这一环节也是大势所趋;第三,促进从业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认证专业水准完全得到社会认可的难度较大
记者:现在大家虽然都踊跃考证,但是,您认为目前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社会认可程度有多高?
徐成响:虽然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是劳动部出台的,但是其专业水准要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国目前的企业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管理水平上都有较大差异,要想所有企业都认可,从理论上说也不可能。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自发选择了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其招聘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记者:那您认为这个职业资格认证真能衡量一个人的技能水准吗?企业依据证书来选拔人员是一条有效途径吗?
徐成响:也许以资格证书来选拔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靠证书来选拔是最高效的办法。因为事实上,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水平是需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的,正如冰山模型当中所揭示的,人的能力分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两个部分,水面以上的那一部分是外显的,如知识、技能等;而水面以下的那一部分是内隐的、潜在的特征,比如自我认知、动机等。职业资格认证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外显的特质明确化、标准化,而同时将一些内隐的特质显性化。应该说用人单位据此选人用人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
认证会吸引更多资深HR的眼球
记者: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从开始设计,您就是参与人之一。近年来,您也一直非常关注它的发展。那么,您认为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发展趋势如何?
徐成响:从报考人员总量上来说,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发展趋势应该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会略有上升。因为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制度安排在不断完善,这样就会导致那些持功利性目的的报考人员减少,如单纯以取证为目的的人数会有所下降。但是,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那些在企业中职位较高、从业年限较长、专业功底较扎实的人员报考,这部分以学习和提升实际工作的操作技能为目的的人员数量将会上升。据我所知,现在有不少资深的HR从业人员是不去考这个证书的,随着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组织的不断规范、证书含金量的增加和社会对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这些人会加入到考证的行列当中来。再有就是每年都有大批新人进入到HR的行列当中,比如大学毕业生,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会选择报考这个证书。
记者:目前,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报名资格只有两项:一个是学历,另一个是工作经验,这样的报名条件似乎不能体现HR从业人员的特征,您认为这样的报名条件有没有问题?您认为认证本身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徐成响: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可以说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是我个人感觉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本身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你刚才提到的这个报名资格问题。现在国内的职业资格认证在级别上还不存在内在的联系,比如,目前可以跨等级直接报考。但是,国外的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各个级别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如美国人力资源认证协会(HRCI)主持的认证项目——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证书(PHR)和人力资源高级专业人员证书(SPHR),其中,PHR的目标在于为那些处于业务执行和技术操作层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提供资格认证;而SPHR是为那些已有多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而设计,该证书注重考核申请者在人力资源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方面的能力。HRCI要求申请者只有获得了PHR,才能有资格进一步申请SPHR。其实,我国的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可以借鉴其中的做法,建立起技能级别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认证本身更具说服力。
认证考试题目偏重于实践与理解
记者:徐老师,在采访的最后,您能不能给那些有志于报考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或现在正在备考的人们提供一些专业指导和备考建议?
徐成响:现在大家报考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大多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助师。随着HR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考试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先说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论部分主要是客观题,这部分的考试从时间、题量到题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初,人力资源管理师的理论部分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现在是一个半小时;题量从原来的150道题压缩到现在的125道题;题型则从原来的单选、多选和判断三种题型变为现在的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从考试内容上来讲,理论部分主要考查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专业教材的相应部分,主要考核教材中的精细知识点,记忆成分比较大。这部分通过率比较高,一般在80%以上。而实操部分主要是主观题,题型由原来的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变为现在的改错题、简答题、图表分析题和综合分析题。实操部分的考试,题量的变化不明显,但是,内容的考核出现了以下两个新趋势:一是偏重于理解的更多一些,一般来说,书上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二是题目与当前的热点问题的结合非常紧密。建议考生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研究点案例,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专业杂志,参加一些HR沙龙等活动,不要单纯围绕课本复习,要争取主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助师的考试,理论部分题型、题量、时间跟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一样。实操部分略有差别,主要是题型上的差别,助师的题型包括以下四种:简答题、计算题、综合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考试的基本要求是不出偏题、怪题,侧重于能力,因此考试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都在书本中。建议考生加强书本学习,另外,针对考试的方案设计题,考生需要在日常的HR工作中关注比如起草方案制度、设计表格、面试提纲等基础性工作。
人物档案:
徐成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企业HR管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项目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资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指南主编;北京金诺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华夏兰德咨询品牌持有人)CEO;北京财经管理高级培训中心董事;北京市崇文区劳动局政府HR顾问;北京市门头沟区人事局目标管理顾问;首钢工学院HR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英才网劳动法顾问;畅想教育网(教育部)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大学教师,律师,某外资企业企划部部长、副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