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揭秘职场红包规矩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0-02-07

  临近年底,结婚请客的不少。近日,重庆一家公司为此专门作出了一条规定,员工结婚如果要收红包须先签协议,一旦离婚将双倍返还礼金给同事。员工中已婚的赞成,未婚者反对。经理解释:此举是为了让员工对婚姻慎重,同时减轻员工因婚嫁送礼带来的负担。

  请帖怎么发?红包如何掏?这些人情往来往往考验着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不少公司对此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红包规矩”,你知道多少?

  三百起步价,最好一百年不动摇

  哈皮(文员)

  我们广告公司里年轻人多,日久生情,就有几对“公司情侣”,眼下就有三对好事将成的。身为同事,难题来了:我们送的红包,应该是一份还是双份?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人说,如果两位同事各自在公司外找了结婚对象,我们自然要各送一份红包,也就是说该送双份礼金;也有人说,既然喜酒只吃一顿,红包当然也要“合并同类项”。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所以,送一份还是送两份,关键就要看新人的态度了。

  其实,公司里之前有过一对同事夫妻。虽然举行婚宴还早,我们已经忍不住开始探口风。男方很大度,手一挥,潇洒道:“当然是一份!”新郎都这么说了,大家乐得省下一份红包。不过,事情的发展很出乎意料:原本都铁板钉钉的天成佳偶,竟然禁不住买房装修一大堆繁琐事的折腾,为了在房产证上写几个人名字、装修谁出大头的尘世俗事,竟然拆伙了!这样一来,说句难听的,干脆帮大家连这一份红包也给省下了。

  当然,大家都是好同事,我们还是衷心希望他们单飞之后,能尽快寻找到各自的真命天子——只要他们能幸福,我们宁愿各送上一份大红包,而且,越早越好。

  如此从2减少到1、再减少为0的戏剧性变化纯属个案,绝大多数的红色炸弹还是“逃”不了的。送多送少,就看公司里的规矩了。我们公司的行情是普通员工起步价300元,如果携眷就增加到五六百元。所以,新人都很默契地不会邀请同事家属,而同事如果真的因为孩子年纪太小等原因需要带出场,就得准备好埋单了。部门领导身份有别,要体现出和薪水同等水平的身价,所以,起步价增加到500元。不过,大老板肯定是免单了(人家贵人事多,能来就很给面子了,你还好意思伸手要钱?不找你收出场费就蛮好了)。

  看看网上的一些帖子,我们这个行情还真是落伍了,貌似大家都是从五六百开始起跳了。有人还说,600元属于不太熟悉的人,1200元是“一般办公室朋友,三分熟交情,包红包,不出席喜宴”,“可以一起吃饭逛街的朋友”送1600元,2000至2600元属于“可以交换一些心事的朋友,平日相交有些推心置腹的感觉”,3600元给“亲密的姐姐淘、兄弟情”,6000元以上才对得起“不容取代的手足情深”。如此对照来看,我们公司的300元应该属于“路人甲乙丙丁”了。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个规矩,虽然婚宴的价格越来越高,可谁也不想做冲头,水涨船高地提高起步价,反正大家都一样,所以,照样能心安理得地盛装出席,觥筹交错,大家心里煞煞清:“同事这几桌,能拉平成本就蛮好了,要想赚钱,就靠亲戚们就座的那几桌啦。300元起步价,最好100年不动摇,哈哈。”

  百元礼金,坚持了10年

  金桂(职员)

  前两天,我在楼道里和邻居小张聊天,说起结婚红包,她长叹一声说:“去年十一长假,我8天里接了4个请帖,其中3个是同事结婚。一个是过去的老同事,两个是现在的新同事,新老同事同等待遇,每人400元礼金,1200元就出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工资啊,像从肋条上往下割肉。今年春节,又有一个同事结婚,还有办公室里的老大哥嫁女儿,这一折腾,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我现在是接请帖接得手抽筋,一听‘红色罚单’就心跳。”

  呵呵,结婚请帖成“红色罚单”了?小张的话让我感到庆幸:我们公司的结婚红包还真没那么“宰人”。

  2000年,我刚到公司上班时,正赶上办公室的小王结婚,几个同事每人出100元份子钱,在一家饭店撮了一顿,热热闹闹的挺气派。一年以后,他添丁进口,生了个儿子,同事每人50元,他不摆宴席,上班时给大家带来几包喜糖,把儿子的照片一显摆,吉祥话一说,落个上上下下都开心。

  没过一年,主管小汤结婚的消息传来,头一个星期,我心里就打鼓,在原单位,一个主管结婚,我们办公室6个人,每人出300元,凑了1800元的吉利数,那时候,我才挣1000元工资,可把我心疼坏了。如今这家公司财大气粗,头儿的礼金,还不得打着滚地往上翻啊?私下里悄悄一问,还是每人100元。张罗的人说:“在咱们公司,谁结婚都是100元,小汤月薪将近7000元,也不指着大家凑礼金翻本,每人100元,上级、下属都捧场,有这点意思就可以了”。

  光阴似箭,一晃十年,奢华之风愈演愈烈。但是,我们这100元礼金的“潜规则”至今未变。前两天,小吴和小梁前后脚结婚,还是老规矩。说实话,依目前的消费水平,100元的礼金连自己参加宴席的饭钱都不够,但即便这样,谁也不愿意礼金水涨船高。100元钱虽不多,但大家出得心平气和,对方接得心安理得。同事在一起,是茫茫人海中的缘分,讲的是和平共处,彼此之间在金钱上保持适当的距离,反而更容易相处。更何况,随礼是礼尚往来的事,无尽无休,只要一天不退休,一天就消停不了,如果年年水涨船高,吃亏的还是大伙,也包括收礼者个人。

  虽说在目前的消费形势下,百元礼金有点“鹤立鸡群”,但它体现了大家的共同心愿。我们相约,一直要让这种好风气长期坚持下去。

  我在澳门送过红包

  喻志德(高校教师)

  请您喝结婚喜酒,必定要送红包,上海人称为要送“人情”。红包的厚薄按照交情、身份、礼尚往来而定,红包里的数字也越来越水涨船高。

  我前些年在澳门的大学里工作多年,常有幸参加同事的婚宴庆典,自然也送“人情”。学校的同事要办喜事了,“人情”怎么送?红包行情如何?这些我完全不必担心。当事人事先都托付学校的“教联会”(即似内地的工会性质的组织)打理此事。

  “教联会”先给当事人一张打印的全体教职员名单(在校长办公室领一张即可),然后由准新郎或准新娘在名单上打钩。不被打钩者,则不请喝喜酒,由教联会委员按组室每人收取澳门币30元礼金。如当事人是新郎,那由教联会代派每人一份用红色马甲袋装一甜一咸两只“煎堆”(这种点心类似上海的大麻球);如当事人是新娘,则每人派一张澳门著名饼家的礼券(约价40元)。被打钩者,则由教联会代发请柬,到时参加婚宴,同时收取礼金澳门币250元(仅占月收入的几十分之一)。如与当事人关系不一般,那可告知“人情”由自己亲自送。笔者好奇,暗暗询问同事,这种亲自送的行情如何?同事告诉,为与众不同有所区别以示友情,一般是300元,澳门各个学校的礼金行情基本都是如此。

  我在澳门参加很多次同事的婚庆,都是如此操办。有次一位毕业的学生结婚,这个学生曾获过“国际武术大赛”金牌,是澳门的功勋运动员,来请母校的老师参加。当时名单由校长打钩定夺,亦由教联会照此办理,大家欣然参加贺喜。

  我觉得,这种做派,一来不乏人情味,二则大家也不伤“脾胃”。这对我们内地的“红包规矩”是否有所启迪呢?

  口碑比红包重要

  朱辉(文案)

  前几年一直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小公司有“小”的好处,比如同事不太多,勾心斗角时少了许多“角”,少操许多心。另外每年才几个人结婚,不像那些在大企业上班的,几乎每星期都要赴喜宴、送红包。

  公司虽小,不过同事们大多是学文科的,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思想影响。所以偶尔有一两个离婚后再婚的,也不敢“大鸣大放”向大家发婚宴请柬,多半会低调处理。

  当然,小公司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人员流动过快。或许你刚刚参加了一场婚宴,不久,那个向你发帖子的主人就跳槽了。原本计划“以牙还牙”,早晚会让他将你送的红包加上“利息”还给你,突然间这种设想落了空,难免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大力辞职了?上个月才喝了他的喜酒,突然就去了广州,以后我结婚还不知道怎么通知他。”那次,一向厚道的大力让大家颇感不快。不过他很快为自己平反了,请我们吃了一顿告别宴,破费不少。

  “原本我不打算给大家发结婚请柬,不过早几个月就说了结婚日子,如果不请同事,老板说不定会怀疑我要跳槽了。熬一个多月就可以拿到年终奖,我可不想出岔子……”大力坦诚地对我们说。原来他照常请我们“送礼”,是为了给老板放烟幕弹,以便顺利拿到年终奖。

  后来,我遇到了和大力差不多的情况。去年11月18日结婚,那时我已经决定辞职了。是向同事发请帖,再熬上一个多月,还是马上走人?前者不仅在经济上收获大得多,而且可以享受十天带薪婚假。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先辞职,再去蜜月旅行,而且不向同事发请帖。接到辞职信后,老板很是惊讶,最后破例提前发给了我全额年终奖。

  与红包(无论结婚礼金、还是年终奖)相比,做人的口碑无疑重要得多。如果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无疑应该舍弃前者。

  红包又退回来了!

  刘其舜(企业报主编)

  我在职的企业集团,董事长来自福建的小山沟,把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除了西藏、青海、港澳台外,各地都有集团的分公司和办事处。于是,好多家乡的小伙姑娘都投奔到这个企业集团。他们长大了,自然把婚嫁提到了议事日程。

  小李和小袁去年春节结婚的,回家乡办的喜宴。节前承蒙小两口看得起,给我送来了喜帖。喜帖上写明婚宴地点是在福建家乡的饭店,自然我是没法参加了。但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既然收了请帖,礼还是要送的。按集团约定俗成的规矩,我送了一只红包。

  我知道,还有好多上海同事也不会去赴宴的,但他们也随礼了。

  节后,新婚夫妇回上海上班。不料小李遇见我时,悄悄拿出我送他俩的红包,硬要还给我,并说:“我们条件有限,不可能在上海再办一次婚宴,您的心意我们领了。”

  我不知所措地说:“哪有送出去的红包再拿回来的道理?你是看不起我吗?”小李急忙分辩,说这是他们家乡的规矩:喜帖一定要送的,不管人家是否有空来——总不能知道人家不来赴宴就不送喜帖;但如客人不能来,这红包一定要退的!

  我坚持不收,说:“我要问问清楚,要是你们家乡确实有这风俗,再收不迟!”一打听,他们家乡还真有这样的事,好多未去赴宴的上海同事,红包也被退回来了。于是我也无奈地收了。后来,我把这红包买了件衣服送给新娘。这下,新娘没法退了。

  至于我们集团,也有这样不成规矩的规矩:只要有新人结婚,总会送上一只红包,并让有关部门负责人代替集团向他们祝贺新婚。如果部门负责人也确实不能参加婚宴,那这个红包倒是不用退了。

  送出去的红包被退回来,这真是件稀奇事!

  相关阅读:

  最牛公司规章出炉 员工离婚须双倍退还红包

  1月18日,重庆市大渡口区重庆奧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在员工大会上宣布的一条新规,让众多员工议论纷纷:若你结婚要请同事,请先签协议,保证婚姻是慎重的选择 ,一旦离婚,双倍退还礼金。“并不是阻止员工离婚自由,只是希望他们能更慎重地对待婚姻,这样也能一定程度减轻其他人的负担。”公司经理如是说。

  一条新规引来公司热烈大讨论

  “开过这么多次员工大会,从没哪次大家讨论得如此热烈。”18日,家住石桥铺科成花园的黎国形容,当天经历了一次“ 史上最热烈”的员工大会——自早上10时,经理在员工大会上宣布了一条新规定后,同事们便投入到对新规的热烈讨论中。晚上下班,大家的讨论非但没终止,还纷纷通过电话、网络和同事、朋友展开了大范围的讨论。

  这个引来大讨论的规定,其实很简单——当天上午,周一例行的员工大会上,经理在对一周工作总结后,当场宣布了一条规定:“又到年底了,结婚请客的不少。人情往来是常事,但如果这个成为大家较大的负担,就不正常了。我看很多同志对这事也是有苦难言,我跟另外几个经理商量过了,今天开始,单位有个新规定:以后结婚要请单位同事参加的,得先去办公室签个协议,保证你们的婚姻是慎重的选择。一旦离婚,要双倍退还我们送的礼金……”

  除了宣布规定,当天员工大会上,经理还表示办公室随后会完善相关事宜,制出配套的协议,以供今后结婚请客的员工签订。

  婚嫁送礼已成同事间最大负担

  公司为何会出此规定?19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制定该规定的奧智机电设备公司经理贾立春。

  “出这个规定并非标新立异,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贾经理说,公司共有员工百人左右,80后的年轻员工占了65% 左右,如今,这批人均到了婚龄。近两年来,就有10多位员工结婚,最夸张的是去年春节前,一个月有4人结婚。有个刚来的员工送了礼金后吃饭都成问题,其他员工虽表面不说,但背后对发请柬的同事却是怨声载道。

  “我和几个经理都意识到,人情负担已成为影响单位同事关系的一个隐患。”又到岁末,结婚高潮又将到来,如何扼制这种负担?贾经理与其他经理一商量,没想到大家都有此困惑:身为领导,每个员工结婚都会请自己,这场婚礼去,那场婚礼不去,人家肯定有想法,去了,礼金少了又拿不出手,所以,人情负担对他们来说比一般员工更重。

  除了人情负担,最让他们烦的是,现在年轻人对婚姻太不慎重,闪婚闪离都严重——员工结婚都爱请领导证婚,每次,他们都精心准备发言,衷心为新人祝福,“可这头自己还以为人家新婚,那头就已经离了。”贾经理说,这样的经历让他们觉得挺受伤。

  于是,认真商量后,有了这条规定,“并不是阻止员工离婚自由,只是希望他们在‘炸人’时能更慎重,并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婚姻。这样也能一定程度减轻其他人的负担。”

  该公司员工未婚的反对已婚的赞同

  新规一出,员工哗然。赞成、反对的都大有人在,不过总的来说,已婚人士大多赞成,未婚人士则反对的较多。

  结婚4年、32岁的黎国就是典型的赞成派:来单位3年,参加了10多位同事的婚礼,送出去的礼金已有三四千元。因为自己平时多在外面跑,回办公室的时候并不多,有时候接到同事结婚请柬时,都想不起对方是谁。“这样的关系,肯定称不上熟。但人家发了请柬给你,怎么说也是一个单位的,不可能不去吧?”

  黎国不无调侃地说:“俗话说礼尚往来,那些没结婚的,送出去的礼金还有指望收回来,我们这些已结婚的,就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所以,对公司这项新规,黎国是举双手赞成。

  在热烈的讨论声中,27岁的刘念(化名)选择了保持沉默。她说,她和男友已决定春节一过就举办婚礼,本计划最近就开始发请柬,但现在公司规定一出,她就犹豫了,不知道还要不要请单位同事——虽说规定不是专门针对自己,但还没结婚,就先签个关于离婚的协议,想想总觉得别扭。

  让刘念保持沉默的,还有一个原因:人人都希望婚姻能够白头到老,但现实生活会如何谁都说不准。以前同事的“红色炸弹”自己都是被“炸”了的,现在让自己来签这么个协议,不太公平。

  除了明显的赞成派和反对派,也有少数人对新规持中立态度:如果婚姻本就是慎重的选择,有没这个协议都一样。某种程度上说,这协议也许是个试金石,能试出你对这段婚姻的态度。

  新婚理财从红包开始 扎实走好每一步

  李南:结婚不仅会收到祝福,还会收到亲朋好友赠送的礼金,如何看待一些新人用礼金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比如说礼金的多少代表关系的远近。

  张万宏:好的礼物无法用价值来衡量,我们曾经做过一场婚礼,新郎有一位朋友是一家酒厂老板,其实他的酒不是很金贵很值钱,但是他特意为这对新人定制了一批酒,酒瓶上有新郎新娘的婚照,还有他们结婚纪念日的日期,他对新郎新娘说,这50瓶酒你可以存着,将来你们儿女结婚的时候,你们再把它拿起出来喝。白酒越沉越香,如果储存20多年,不仅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其中包含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更是无可比拟的。

  李南:对白手起家的新婚夫妇而言,礼金更像是一笔财政补助,有些新人希望收到的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礼金,而有些新人希望收到的是别出心裁、有意义的礼物,对于婚礼红包的选取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

  张万宏:礼物既要选得巧也要送得巧,礼金也可以送的很有艺术,像内蒙地区,婚礼会请一个艺术团,客人们采用点歌的方式呈上礼金。像现在的90后,朋友间会形成战略联盟,我结婚的时候你们不要送我钱,也不要送我礼物,你结婚的时候,我也不送给你,大家互不相欠,送的是一份祝福,彼此形成君子协定。不过这似乎与中国礼尚往来的大文化相违背,送礼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完成彼此互相沟通的过程。

  陈柳:我发现一些比较年轻的新人在接受礼金的同时,更希望能接受一份礼品。因为礼品体现了人文关怀,包含了情感价值,同样的200块钱,包在红包里,可能并不能代表送礼人全部的心意,但如果用这200块钱买一个小的家电,比如说加湿器、煮蛋器,榨汁机送给新人的话,我想它的意义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现在我的同学或朋友婚礼一般都会在送礼金的同时送一些礼品,这样的话可能会多一些更深的意义在里面。

  郑冬:有很多朋友认为西方婚礼肯定是不能送钱的,其实并不是,只是他们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我结婚的时候,有个很好的朋友,是一个美国人,他除了送我了普通礼物之外,还送了一个祖传的意大利钱包,很旧但是很漂亮,然后他跟我说,这个钱包你先别打开,等你度蜜月的时候再打开,这样的话才会有好运。我一直没打开,直到我去度蜜月时,打开一看,里面有好几百美元,还有一个小卡,上面写着我可以用它买一些东西或者别的什么,希望这可以给我的蜜月增添一些色彩,这真是一个惊喜。

  李南:有一篇引发较大争议的报道说一个好朋友接到一个请柬,请柬上注明了新郎新娘要什么礼物,身为新人,如果让宾客们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不是能更好地解决收到的红包的实用性难题呢?

  郑东:我认为礼品单连着请柬发出去是比较失礼的做法。不过,现在Internet很方便,可以通知自己的宾客,说我在某网店注册的,我已经挑好了礼物,你们可以去里面选择一些送给我,这样宾客可以在网络上自由挑选,整个过程都可以在电脑上操作,也省去了店里面购买的繁琐。

  张万宏:有的新娘子在结婚之前,一定要招呼自己所有的好朋友,进行告别单身生活的最后一次派对,大家在一起会说很多比较私密的话,这其中有一大部分内容就包括讨论婚礼的礼物,如果是关系很要好的话,会直接说喜欢什么礼物,这样也免去了送礼人绞尽脑汁地想该准备些什么,而且可能你准备的还是别人不需要或不喜欢的。

  李南:红包作为新婚的第一笔收入,如何规划其实渗透的是一个家庭理财的概念,小两口该如何对待这共同生活的第一桶金呢?

  陈柳:的确如何运用好礼金这第一桶金,直接关系到新人婚姻以后是否一起走得更幸福。因家庭而异,礼金构成有很多来源,比如说家人、朋友、同事,还有一些长辈、领导等,理财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拿出那些不属于我们的钱(像那些该交给双方父母的那部分)和一部分应急准备金,其余才是我们可以打理的钱,可以用一个专门的账户保存管理。

  家庭的形成是一个筑巢期,现在是两个人,三到五年后可能变成三个人,因此,我们非常建议新人考虑一下保险。因为保险注重的还是保障性,两个人在一起要共同面对生活当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有了这个保障,可以为家庭的财富保驾护航。

  郑冬:理财和投资我和陈柳的想法差不多,我想如果有富余的钱,可以买那一年发行的纪念品,或者买一箱那一年的红酒,然后到每一年的结婚纪念日都可以开出一瓶共享,这样有纪念意义的婚礼纪念品可以一直伴随夫妻走过甜蜜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既实用也记录了感情历程,很浪漫。

  李南:如果用礼金购买保险,你觉得应该买什么样的险种更合适呢?

  陈柳:对于新人来讲,我建议是消费型保险,比如说定期性寿险,反而不强调有储蓄功能的保险,因为对新人来讲还是注重一个保障,两个人在一起是一种风险,一旦有不确定因素发生了,它可以保证这个家庭不受某个的劳动力的灭亡而产生一些灾难性的变故。在年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家庭的成长期阶段,我还是建议小的投入、大的保额,推荐15年、20年的定期寿险。

  在我们投资保险的时候,还有一个叫双十原则,就是拿你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来投你年收入十倍的保障,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的家庭,年收入刚刚组建起来可能是十万,应该用一万块钱的年保金来实现全家一百万的保障额。

  李南:购买保险确实是非常实用的投资,除了投资保险之外,你对礼金的打理还有其他什么建议吗?

  陈柳:第一,要记账,把每日每月的开销都要进行一个记账,知道每月花了多少,花到哪,算是一个非常详细的家庭财务报表吧。第二,要做一个定期的投资。比如银行的理财产品像人民币理财、信托理财,或者是股票型基金,不过身为年轻人也可以追逐一些高风险的,或者是说风险等级比较高的产品。当然我更建议刚刚组建家庭的新人,还是应该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红包压力不堪重负 年关下"红色大战"咋办

  红包压力让很多人不堪重负 拜金、攀比之风导致人情变质

  “年关年关,过年即过关”,这个本来已经消失的现象如今却成了大多数城市人的真实写照。每到过年,亲戚朋友同事扎堆儿结婚,红色喜帖如“炸弹”来袭,原本接到朋友或同事、同学的喜帖应该是好事,可伴随而来的是红包压力,动辄成百上千,不胜其扰、不堪重负。可即便如此,生活在人情社会的我们,却不得不咬牙赴宴,人情未必升温,可是腰包一定见瘪。

  很多人都不明白,一场本应充满温情的结婚喜宴怎么变成了“红包争夺战”?难道人情就非得要用钱来衡量吗?为什么我们与朋友、同事和同学之间不能形成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呢?

  不能承受的“红色之重”

  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求助:“年关将至,收到喜帖好几份,不去吧,人情难却,去吧,可怜的工资全部奉上还不够,到底该怎么办?”

  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七成职场人在2009年参加过婚礼,为此支出的喜钱是人均200元/场;同时有六成职场白领认为参加婚宴带来的经济压力很大,甚至有人表示还要借钱才能“过关”。

  当然也有人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逃避婚宴,对于外地来京工作的人来说,回家过年无疑是个很好的借口,提前几天走,晚几天回来,同事朋友的婚礼自然不用参加了。但是逃过了北京,还有老家,北京随礼的“行情”还算正常,普通同事也就是200元左右,特别要好的至多500元,但到了老家,有些地方的“礼钱”可就高得可怕了。一位受访者对记者说,在她老家随礼八百一千元是很平常的。

  目前,有很多人在网上提倡一种“婚宴红条”:一张贺卡,写上祝福,并在上面注明“来日可凭此条参加本人婚宴”,然后封入红包即可充当礼金。这显然是一种无奈,而且也不被多数人所看好,一位受访者就表示:“要是让朋友们知道多没面子啊!要是经济紧张,我宁可不去参加婚宴也不能送‘红条’。”

  红包,已经成为城市人不能承受之重。

  不要把红包当成民俗张扬

  有人表示,尽管不能承受,但还得咬牙承受,毕竟这是一种民俗不能不遵守。但是礼尚往来怎么就变成了金钱往来和相互攀比呢?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难道现在的人与人交往都成了小人之交吗?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人情礼节、礼尚往来确实是中国的传统,但在现在市场经济之下,很多时候这个习俗已经变了味道,成了拉关系、助长不正之风的东西,甚至成了有些掌握权力的人寻租的方式,正是这些人带坏了风气。一般的礼尚往来应该有,但是不要跟风介入,要和不正之风区别开来。”

  著名文化专家、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认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送个红包无可非议,但是把送红包变成普遍的、最高的交往原则,人为地把交往范围分成三六九等,必然会导致拜金交往和攀比。把红包当成民俗张扬下去,这很可怕。因为红包遵循的是上限原则,人在交往中很容易重视送的最多的人,而不是最少的。”

  “红包文化”导致人情变质

  红包以前也叫“随份子”,夏学銮说:“在过去,这源于社会生活中小范围的互助原则,在农村倘若谁家有红白喜事,就会负担很重,这时候亲戚朋友、包括同村的人都会来‘随份子’,帮助其渡过难关。这种时候办事的人是不能赚钱的,倘若因此赚了钱,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李河解释说:“其实红包文化,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整个东亚文化的一部分,日本、韩国都有送红包的习惯。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仪’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仪’是重心,比如通过婚宴等各种仪式来实现人情上的互相抚慰,这种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内容,物质上的内容是其次的。现在的‘红包文化’导致拜金交往,精神含量降低,人情变质了。”

  很显然,注重红包的厚薄和含量,恰恰使得人际交往之间的人情淡薄,已经失去了礼尚往来的真义。

  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每到年关节下,面对纷至沓来的“红色炸弹”,左右为难的年轻人又该何去何从?

  夏学銮为年轻人提供了几条建议:“首先要量力而行,平等往来,照钱送礼,因为红包很多时候是互有往来了,人家或许先送了你,你自然要还;其次,不需还礼的千万不要介入,量入为出,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此外,不要跟风,特别是不正之风,不要有虚荣心、与人攀比。”

  李河则介绍了他在外国见到的送礼情况:“西方一些国家把这个叫做token,意思是小礼品。我在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游学的时候见过很多,他们送的那些礼品往往小得不能再小,金钱含量很少,但非常精美,费的心思很多。‘红包文化’中的拜金交往色彩很重,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未必是好事,当孩子坐在那里数压岁钱,比较谁给的钱多的时候,那就是一种负面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