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十年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22
  从2003年开始,柯达面临着向数码的艰难转型。当下有多少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中沉浮挣扎;在新的工业革命中,因为不愿“伤元气”而日夜“忍痛对付”着?没错,变革是要见血的。难道不变革,就能不见血吗?能存活吗?
  这中间,我们经历了亏损、出售业务、裁员等,经过漫长的等待,到今年底柯达的转型将彻底完成。其实,柯达最艰难的转变是思维的转变。柯达数码转型的最大障碍是(黄盒子)胶卷太成功了,成为很难改变的东西。
  如果说柯达是艘大船,我就是一个浪漫的水手,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风暴。此时,我正在风暴当中,我绝对不会弃船而逃。
  如果人家问我:“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我的目标就是能够有自由的选择。因为如果一个人有选择,那就证明他做的每件事情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是他心甘情愿要去做的。
  柯达在中国是很新的一个公司,如何在西方企业的基础上融合中国文化的精华而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柯达文化,这本身就要传承过去100年所走的路和故事,然后这个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怎么样联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本身也是起了一个很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个联系的一条线就是我。
  如果别人要问我,这十年中发生了哪些改变?我觉得是对人生的感悟变了。随着岁月增长,回头看以前做过的事情,和做事的方法,当然有时候觉得是很可笑的。如果重走一次,我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肯定会的!有没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变?没有!
  (整理|本刊记者 王颖)
  
  民企资本化十年
  曹德旺 被逼成了最大股东
  口述|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
  
  我这个董事长是被逼着当上的,发财也是被逼的。
  
  福耀玻璃1993年6月在上交所上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1991年,中国刚开始尝试启动股票市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发行股票了。当时福建省有一个名额,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当这个实验品,而我们一向是比较配合政府工作的,所以,这个名额最终就落到了我们头上。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人对股票一无所知,没人愿意花真金白银去买几张票据。我就劝周围一些稍有点钱的人,给他们讲股票知识,让他们去买我们公司的股票。当时是按照净资产折价发行,我们一共6000多万净资产,折成4000万股股票,一股也就一两块钱。从1991—1993年,两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沉不住气,因为那时候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谣言,什么股票根本不能上市啦,什么圈钱的把戏啦,等等。于是,他们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要退股。
  我一直认为,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让它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所以,我自己把那些股票都买下来。可是,那时我根本没钱,只好到处借贷,还发动家里人帮我借钱。原本我只占极少一点股份,这样一来,我和我们家人占了65%的股份,被逼着成了最大的股东。
  1993年,福耀玻璃正式在上交所上市,开盘价44.44元。说起这个价格,也挺有意思,大家一看就会觉得这不是个吉利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在上市前请客的时候忘记请一家证券公司,他们很不高兴,所以故意弄的这个价格。现在想起来很好笑,你弄4个4就能一下把我整死了?可是有时候人的想法就这么肤浅。
  不管怎么说,股票一上市,我立刻成了巨富。我后来跟那些朋友开玩笑说,我发财,都是你们逼的啊。福耀玻璃上市十几年,是沪市中唯一派息大过融资的公司。有人说我傻,其实我倒觉得,我只是做到了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要求:诚信。不论是当初从朋友手中买回股份,还是后来的高额分红,我只是向我的股东展现了我的诚信。我一直认为“经商就是做人”。全球第三大汽车玻璃企业法国圣戈班公司曾经跟我们有过诸多恩怨,但我每次出差欧洲,第一站肯定是去圣戈班,看望他们的总裁,所以我们至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友谊,福耀还能不断得到他们的技术支持。
  今天的事实证明我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的产品已经打入全球八大汽车厂,很多高端轿车都采用我们生产的玻璃;高盛通过各种渠道参股,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因为像高盛这样的国际大投行,他们的尽职调查是很严格的;我们的利润已经从开始的每年1000多万,发展到现在的4个亿。我们已经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化大公司了。
  说实话,我很关心福耀玻璃的股价。股价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形象,能反映出股东们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我们从不与人联合坐庄,买我们股票的基本都是一些小股东,所以股价很少有大幅度上升。不少小股东也会埋怨我,不过我觉得我们的业绩是非常好的。我对他们说,要笑得自然、笑到最后才好,那些笑得勉强、笑得做作的人不值得羡慕。
  (整理|本刊记者 罗影)
  
  传媒质变十年
  陈彤 压力大了,心态好了
  口述|新浪执行副总裁陈彤
  
  1997年,我还在上学,因为特别喜欢看足球,又刚刚开始上网,所以就经常在新浪(那时候还叫四通利方)的一个BBS里跟人瞎聊球。就这样和新浪那帮人热乎上了,其实也没什么新闻理想,就是喜欢。
  
  当时大家感觉体育方面的新闻供应量太少了,而且速度也不够,跟不上需求。后来,我感觉互联网是一挺好的东西,信息传播速度快,而且不同地方的网民都可以参与,所以有了一个在网上传递体育信息的想法,没想到迅速取得了成功。
  刚开始,我们发动各地甚至各国的网友把体育信息发布到论坛上,到后来更多的网友自发地把看比赛的情况、感受发上来,有国外的网友把当地媒体的东西翻译上来,论坛办得非常红火。
  到了1998年我研究生毕业,就正式到了新浪。那会儿的新浪还是一家软件公司,网站是它的一个很小的部门,只有五六个人,刚开始是想把我放到研发部门作为工程师对待,这样待遇会高点,因为以前在新浪没有编辑的岗位设置,我说算了,这样挺好的,所以我就成了新浪第一个编辑,开天辟地的。
  进来之后,还真有成就感,那时新浪已经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网站了。而我当时除了内容部分,还负责媒体合作,感觉做点什么,哪怕非常小的事情,就会有媒体关注,来报道你。就像刚生下来的一个小孩,会说一个字了,大家呼啦呼啦的来看;会说成句的话了,大家觉得是很大的事情;会走路了,又觉得怎样怎样的,很有意思。
  因为我们做得不错,就迅速到了第一位,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使在互联网的第一次严冬,我们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严重的危机,相反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我们手里持有的现金量是最多的,流量也是最大的,根本没有不踏实的感觉。所以,凡是我们在严冬期坚持下来的频道,现在肯定都是领先度最高的。
  2004年,新浪出色地报道了雅典奥运会,由于我们的思路、模式非常到位,一度使我们的流量窜升到了世界第一,超过了YAHOO英文。要知道,汉语人口只有英语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啊,一个汉字网站能达到世界第一很不容易。
  对我个人来说,这些年心态越来越好了。虽然10年间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但随着心态的不断调整总还算顺利过关。偶有一些困惑,一些短时间内琢磨不通的地方,无论怎样,最终会想明白,看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做新闻,我经历了很多的大事。大到“911”、两次大的战争,也遇到了很多的人,所以自己对很多事情会想得比较明白,心态也平和了很多。
  不过,因为总有忙不完的事,打完阿富汗打伊拉克,今年世界杯结束,中国队被淘汰了,但下一届还得踢。我们都报道了两届世界杯和奥运会了,四年一个轮回,我都经历了两个半轮回,马上第三个轮回就开始了。新浪去年开始直播欧洲冠军杯、亚运会,今年视频直播全程的英超,用户们看起来挺好,一旦服务上出点问题,他们就会骂你,甚至骂得很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