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富家族真相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24
  黄家有四个兄妹。黄光裕本名黄俊烈,1969年出生,大哥黄俊钦比他大3岁。大妹妹叫黄秀虹,小妹妹叫黄燕虹,分别比黄光裕小4岁和6岁。由于村里可耕地很少,一家人的田地加在一块也就二亩左右,加之当时黄光裕兄妹年纪尚小,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很困苦。全家主要的收入,就是靠母亲到外面做一些小买卖,赚取每月十几块钱的微薄收入。家里三天两头出现断粮或者没有钱的情况。
  兄妹之间从小感情很好,甚至互相之间连粗话都没有说过,为的是不让劳累的父母再为他们操心。有一次,母亲抱着才一岁多的小光裕去镇里的杂食店买饼干。一分钱买了两块饼干,但小光裕自己只吃了一块,还剩了一块回家,因为他要留给哥哥吃。
  与大哥黄俊钦的内向、文静不同,黄光裕从小显得活泼、淘气得多,是当地的“孩子王”。但他一般不会主动去惹事生非,如果别人欺负到自家人头上来,就会跟人家去拼命。有一次,黄光裕在村口的沙土堆上和几个男孩玩耍打赌,其中有一个男孩老是输,他恼羞成怒地指着站在一边的黄秀虹说:“就是因为有你这个臭女人在这里,害得我特别晦气。”还不到十岁的黄光裕火冒三丈,跟他对打了起来。那个男孩不是他的对手,只得掉头往家里跑去,黄光裕紧追不舍,直把这个男孩赶到他家床底下仍不肯罢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里的沉重负担,常常一到节假日,兄弟俩就到附近的乡镇街巷,去收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卖,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个两三块钱。
  少年时期的黄光裕,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农村,到城市里面找口饭吃。当时想走出去无非两条途径:读书或当兵,但黄光裕都没走成。1985年,初中还没有念完的黄光裕,只得选择跟着大哥去内蒙古闯荡经商。
  黄光裕第一次去内蒙古是1985年10月,第二次是在1986年春节前。黄光裕问大哥,哪个城市比内蒙古更大?黄俊钦回答:北京、太原、上海等。黄光裕拿出地图一查,发现北京很大,于是在1986年1月带着几百块钱,一个人跑了过去。
  1986年底,在做了一年多的贸易后,他承包下珠市口的一家国营服装店,大哥黄俊钦得知情况后,也跑过来“助阵”。1987年1月1日,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并在3个月后改成国美电器。
  
  黄光裕的成功术
  “无形资产才是真财富”
  
  在黄光裕的嘴里,除了一句太过于笼统的“商者无域”以外,你很难听到什么高深的管理学思想。在内部员工奉为“管理圣经”的《国美经营管理手册》中,大多是一些“电视机应该如何摆放”之类小之又小的细节问题。
  不认同有什么管理思想对自己产生影响的黄光裕说:“作为我们零售业,我们关键的是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们国美越来越大,而在中国之前并没有类似的连锁企业模式,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是执行力问题。”
  对“商者无域”这句话,黄光裕忘了这句话当初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跳入自己的脑海中的,但“的确比较吻合我对这个行业的很多想法”。
  “中国企业现在的通病是:在执行力方面比较差。”黄光裕说:“在中国,有些人做企业心态不是很好。大部分人比较聪明,也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但他忽略了一个企业的平台,忽略了企业的整体性,所以融入企业的时间比较慢。”
  对于自己的成功,黄光裕归结为:“首先,我做事目标十分明确,阶段性目标一定要清晰,长远目标一定要模糊。一个人做事不要太杂,轻易不要去做一件事情,但你决定做了就一定要有耐心;其次,做事之前你要估算清楚,自己的无形资产有多少?有形资产有多少?但有形资产只是一种润滑剂,无形资产才是真正的财富。国美原来的有形资产很有限,但在运用无形资产方面做得比较好。国美给社会所带来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国美从社会索取的。比如说就业,直接在我们公司领工资的有五六万人,而在公司上班的已经超过10万人,2005年利税估计有6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