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失手金马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2-26
  中国资本市场以小博大经典战役
  2005年11月初,鲁能集团1.9亿投资套牢在金马集团的消息见诸媒体,一时间小股东唏嘘,原来大股东也有竹篮打水的时候。
  鲁能集团绝非等闲之辈,能够看中几千里之外的这家小盘股公司,自然有自己的算盘。而鲁能、清华同方、东欧系、信远系也曾先后驾驭过这匹金马,金马集团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四个资本大腕相继看好?
  
  东欧系投怀 迷雾重重
  
  1996年上市的金马集团原是一个股权相当分散、当地几大国企均有投资的公司。从当时的前十大股东来看,持股比例最高的潮州市旅游总公司也不过9.8%,到了第十位的华能财务公司仅有2.94%。
  金马上市之初还吸引了两家银行投身其中,从银行到懂旅游的国有大股东,巧妙地契合人脉与信贷资源,成为热门题材。虽然如此,但公司主业利润几乎一路下滑,1999—2000年只有区区四五百万,而大股东的欠款和为大股东提供的担保两个亿都不止。
  这个中小型上市公司在为大股东释放出惊人的资金能量之后,却没有迅速凋零。1999年6月东欧系正式登场。东欧携其子公司联合持有金马集团13.58%的股份,但是从1999—2000年,陷金马集团于困境的大股东欠款问题、投资失败问题,无一得到缓解,反而在加重,负债快速增加使财务费用达到主业利润的三倍左右,一直没有在重组中闹出大动静的东欧系为何要介入这场游戏,仍然是个谜。
  有报道发现,东欧系在二级市场相当活跃,甚至涉嫌坐庄,那么,金马是否被玩于股掌只能由当事人来回答了。
  
  清华同方登场 掌控董事会
  
  2000年5月金马集团戴上ST帽子,由此一来,融资和坐庄的价值跟着大打折扣。
  可2001年初,深圳清华同方偏要接手中国华能财务公司持有的ST金马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一时得到二级市场看好。而且作为第三大股东,清华同方不可避免地要和尚在最大股东位子上的东欧共事,所以,清华同方收购了金马集团不到300万的股份,多少有些令人费解。
  据披露,2001年4月,清华同方一面通过增持股份上升到第三大股东,另一面凭着小股东和当地政府的支持,竟然以第三大股东的身份掌控了公司董事会,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争夺公司控制权的一个奇迹。
  而掌握了公司决策权的清华同方,却被媒体发现,竟然也像当初的东欧系一样按兵不动,蹊跷的是,在这样困窘的局面中,ST金马仍不失魅力,鲁能的进入便证实了这点。
  
  鲁能入主三国演义
  
  2001年8月左右,东欧将金马控股权的接力棒交给了鲁能集团,而鲁能入主之后,金马集团变成三国演义。
  一方面,2001年底,清华同方已通过增持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同鲁能相差不到6%。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信远系也“加盟”金马。由2001年公开资料可见,信远通过两家旗下公司合计持有金马集团股权超过8%,实际上也成为大股东之一。
  直到2003年,三个资本大家同时骑上了这匹金马。
  北京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相比之下,信远系的投资最稳健,也最隐蔽,清华同方则比较激进,争夺董事会权力的方式相当激烈,甚至还收购过金马的流通股,但也透出以小博大的逐利心态。
  鲁能在成为金马的大股东后资本动作既实在,也玩得漂亮。鲁能实际让原来的国有大股东以承债的方式收购了金马集团的资产,这样,困扰金马的大股东欠款和担保回到了大股东手里。随后,鲁能再把自己的优质资产植入金马,使之变成一个干净的壳。
  2004年金马集团进行了2003年度分红,外界发现,金马的盈利“很重要”地依赖同鲁能的关联交易,这意味着鲁能集团在自掏腰包,送钱给包括信远在内的其他股东。
  2005年,终于达到配股门槛,可让鲁能收获融资价值的金马集团与股权分置改革意外“撞车”,而随着金马加入到股改队伍中,会有更精彩的资本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