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圣诞节前夜,北京三里屯附近的IBM大厦刚到下班时分便近乎空城。在人们向大厦外奔走,盘算着怎么过节的时刻,一位年轻的先生夹着公文包急匆匆向里走。他到了八楼一家美国公司的北京办事处。这里的员工都已下班,等待他的只有一位同样年轻的副总。
在一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一场长谈开始了……两年后,那位走进美国中经合集团北京办事处的年轻人带领他的公司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让他的投资方之一中经合赚了25倍之多。
“直到今天,我们和江南春都是很好的朋友。”中经合集团北京总部的董事总经理张颖微笑着说。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张颖还与江南春谈了一些事情。而《英才》记者采访的地点正是当年江南春走进的那间会议室。
作为一家本部在美国旧金山的VC,中经合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经历并不比同行更离奇。但与多数美国大型VC不同的是,中经合集团的缔造者是台湾人刘宇环。
脱胎于知名VC华登国际,同时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VC之一,十几年的历练让中经合迈出了一条独特的投资之路。
投不说英文的创业团队
“我们不喜欢编故事。”
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中国,海外风险投资商在中国加剧了竞争。遍地是钱,好项目奇货可居,中经合如何挖出它的金矿?
分众传媒的故事只揭开了中经合投资规则的神秘一角。能抓住这个项目,在张颖看来是“很机遇的”。
2003年八九月间,张颖住在现代城,他等电梯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电视屏幕在播广告,等电梯的人很多,都盯着屏幕。随后张颖让同事去调查,看是否有投资的机会,结果他们发现了分众传媒。
最初几次谈判,张颖并未同江南春见面,只是参与电话会议。谈判之初,中经合中国的投资团队都看好分众的商业模式和江南春的个人能力,也跟总部做了很详细的沟通。
“你看这些成功的人,丁磊、陈天桥、江南春,他们成功的共同点是非凡的努力,对行业有彻底的理解,而且非常专一,只做自己了解的事,一往直前。”张颖说,投资一家公司最看重的是他的核心成员是否能成事。
中经合此后陆续投了六七家公司,虽然质量不错,但是张颖认为这些公司能再造一个分众传奇还需历练。
中经合的投资原则中有几条貌似奇怪的标准,其中一条便是他们更喜欢中国本土的创业团队,而不是那些说话间动辄夹杂英语却毫无创业经验的海归。
“只要走出国门两三年你就是一个老外,哪怕在中国长大,因为国内的变化太快了。”在张颖看来,中经合之所以希望投资的创业团队不说英文,是考虑到本土成长起来的创业者比较容易在中国把事情做好,而刚回国的海归常常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即使他们的商业模式可能非常有前途。
“投海归的创业企业,必须要他在中国有三四年的商业经历。”张颖加重了语气说。
除了偏好本土化之外,中经合还坚持首轮独立投资,第二轮融资开始后才同其他VC合作。坚持这样的投资原则,有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不得不放弃一些产业前景被众多风投看好的项目。
有趣的是,中经合还偏爱股权结构单一的项目,希望创业团队中要有核心的创业者,而且不喜欢那些在同风投谈判中没有耐心的企业家。
一个投资项目按照标准的运作流程,从了解企业开始到最终签字投资,最快也要两个月,此外还必须要走一些法律和商业上的程序。所以,如果有人来找中经合,希望两个星期内就投钱,张颖会坦诚地告诉他,不行。
曾有一家做WEB2.0的公司,网站流量很大,和中经合谈了一年多,要价很高,结果没谈成;后来这家公司又回来找中经合,要的价钱比第一轮谈判低15%左右,而中经合几经考虑,还是觉得它的团队不够强,退出不够清楚,最终放弃了。
“我们不喜欢编故事。两个星期要钱,我们可以先答应下来,然后等上两个月,但这不是我们的风格。在越来越多的热钱来中国的时候,一个投资公司和领头人的品牌会愈加重要。”张颖说。
做好1%的贡献
“我们的定位是搭建硅谷到大中华区的桥。”
与其他风投不同的是,中经合并不过度强调自己在投资项目中的贡献。
在分众传媒第三轮融资之前,张颖是中经合的董事会秘书,对这个项目的充分了解,让他深切感觉到,“不管哪家VC,如果说对分众帮助最大,都有点夸张。分众能够成功,99%在于它的团队。投分众的人都是运气好。”
张颖和他的同事坚持自己能做的和擅长做的,从不夸大风投的贡献。他们相信,坦诚是树立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必备的东西。
中经合近来又投资了3G门户、遨游浏览器、家居易站、全景、中宽互动、Mapbar等一系列公司,投资后将为这些新项目做些什么?
“我们的定位是搭建起硅谷到大中华区的桥。”年轻的投资经理陈少晖说。
为什么不是连接中国和华尔街或纳斯达克的桥?
“如果你的目光限于从中国到华尔街或纳斯达克,其实你关注的是VC退出的方式或者说风险投资商的回报。”陈少晖解释道。
中经合更在乎帮助那些早期的高科技创业者打通同海外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墙壁,也帮助美国好的投资者发现中国好的创业企业。
而最早的这座桥似乎是单行线,行走在桥上的主要是美国来华投资的公司。
张颖向《英才》记者介绍,中经合集团在美国曾投过一家做数据压缩的公司Divx,这家公司刚刚在美国上市,这个项目为中经合赚了一亿多美元。
“它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带它来亚洲,到台湾和大陆发展市场,我们给它介绍合作伙伴,转变商业模式,然后上市。如果没有来亚洲,它现在可能已经垮掉了。”张颖说。
随着中国市场的突飞猛进,中国到硅谷的桥上渐渐多了一些中国的创业者,他们既有了解国外的愿望,也有学习海外同行的能力。
2006年6月,陈少晖和其他两个中经合的投资经理陪同爱康网的张黎刚,花了两周的时间到美国考察,此番行程中陈少晖负责帮张黎刚联系美国最大的健康服务公司。
“爱康是我们的一个项目,已经做到了国内市场最大,张黎刚希望借此行了解他的美国对手有哪些经验和运作模式。”中经合在美国的资源,刚好帮了爱康的忙。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接受了VC投资后就想跨出去,找战略合作伙伴,找第二轮投资,找一些海外同行,快速合作、快速发展。”张颖有感于时世变迁之快,“这是全球化的时代,但是,全球平台的搭建要很多年的积累。在企业发展早中期这个难以实现的需求中,我们的桥梁作用就非常有价值。”
“差不多每个被投资公司的高管中都有一些中经合帮助引进的人才,包括顾问和CFO等。”陈少晖说。帮助公司建立管理团队,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拓展业务,制定战略,介绍合作伙伴……每个项目留给中经合大展拳脚之处都很多。
投资前,中经合要对被投资公司谈钱怎么用,怎么执行战略,以免在投资后出现理念不合。而项目一旦谈下来,中经合就逐渐退居幕后,尽量不指手画脚。
海归团队寻找本土化道路
“最让我们佩服的反而是创业者。”
在风险投资界,中经合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投资理念,也是在一次次摔倒后历练出来的。
进入中国12年,中经合刚开始的六七年一直在栽跟头、交学费。
“在1999-2000年,百度、新浪、搜狐、易龙,很多今天知名的公司都过来中经合办公室,结果我们一家都没投。”张颖遗憾地说。
错失机遇的症结之一,竟然是因为当时中经合北京的工作人员同总部的沟通不好, “没有把故事讲清楚”。
张颖花了一年时间重组团队。现在的中经合拥有中国最年轻的投资团队,而且全部都有投资经验。
“每一家风投公司,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的,不管多有经验、多精明,规模有多大,来中国都有受教训的经历。中经合最大的优势在于先发制人。”张颖自信地说。
这个海归领衔的新团队,却在寻找一条适合VC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道路。
“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同行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最让我们佩服的反而是创业者。”张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