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肖媛是今年5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武汉的招生咨询会上,这个自认为是典型的理性压倒感性的理科生,说自己不擅长用华丽的词藻来感染别人,而是试图用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来打动别人,“我提笔作文的意图也不在于抒发内心的感慨,而是想用文字将我经过摸索获得的一些有用信息传达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因此,虽然看过我文章的人不曾被我的文采所折服,但是他们会从我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刚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读研究生时,所里要求新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水生所。有人一腔热血,说是为实现梦想而来;有人随波逐流,说是追随大学的师兄师姐而来;而我呢,纯属巧合似乎又很必然地来了。
决心报考中科院水生所纯属一念之间。大学时期我的专业重点是分子生物学,琐碎而重复的实验,令人感到疲劳和乏味。偶然间,听人说起水生所很多专业都是生态方面的,有很多野外实验。于是我想,野外工作亲近自然,海阔天空,多有情调!这么一想,报考水生所的决定就轻而易举地作出了。
至于如何选择专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找到招生简章,把要求考我不喜欢的科目的专业通通划掉,最后就只剩下了藻类环境生物学这个专业了,导师是刘永定研究员。藻?没有太直接的印象,不过感觉小小的很可爱,通过。导师?上google一搜,发现刘永定研究员资历深厚,成绩斐然,也通过。就这样,我将自己的未来托付给了水生所。
很草率是吗?谁说不是呢,连我自己说起来的时候也感到有些好笑呢。
虽然一开始决定报考水生所确有几分盲目和冲动,但之后死心塌地要来这里却是因为我现在的导师刘永定研究员。
选定报考专业后,我给刘老师发了一封邮件,信中把自己好好地推销了一番。信写的虽不能说多有文采,却也是经过仔细推敲、很能展示我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的风貌的。一般来说,老师的回信大致应该说些欢迎报考、你的选择十分正确之类的话。可刘老师没有这样,他的回信对我来说无异当头棒喝:“看你的信,好像很天真,可是我从事的工作有些人认为很苦,不知你想到过没有?而且读研究生,是‘下地狱’,你也许仍然没有想到过。”
“天真”、“下地狱”?这两个词真的很扎眼。我的第一感觉是刘老师大概不想招我,于是用这么激烈的词企图吓退我。我忍不住又给刘老师写信,非常“婉转”地追问他到底看重学生的哪种素质。很快刘老师就回了信——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实力作证!”
这下子,我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一改往日只求分数够用的疲沓态度,将目标上调了一大截。当别的考生都忙碌着奔波于各个实验室拜访导师时,我哪儿也不去,只是潜心做着各种准备,并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优异的成绩单去见刘永定老师!
在枯燥的复习过程中,我慢慢冷静了下来,结果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天真”——自视过高、准备不足、空有满腔热情!意识到这些弱点后,我又非常诚恳地给刘老师发了封邮件,真心感谢他当初对我的提醒。
如果把刘老师给我的回信按照感情色彩来分类,那么第一封是略带贬义的,第二封是中性的,到了第三封就显露出褒义的色彩了。信中这样说:“你这封信挺真实、踏实。无论你将来如何发展,或快或慢,并不完全由个人努力决定。但是求学阶段,要以最大的诚意和坚忍吸取人类社会已有的知识。这并不容易。祝你成功!”
之后的日子过得很快,难熬的一月过去了,热闹的二月过去了,三月里考研的成绩也跟着春天一起来了。知道成绩的那天,我终于能够底气十足地去见刘老师了。刘老师说话慢悠悠的,很和善,竟然还跟我讨论起了文学。如果说他在信件中表现的是言简意赅、直中要害的魄力,那么他在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则是循循善诱、不温不火的风度。
终于,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是水生所,导师是刘永定研究员。(肖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