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已成初试附庸?不能让导师选到“真金”?

来源:科学网发布时间:2017-04-13

  近日,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工作总体结束。今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01万,较2016年增长13.6%。

  不少考生反映,今年的初试考题偏简单,但国家线变化不大,这就导致一种现象:进入复试的考生增多,但招收名额与往年基本持平,因此复试的通过难度增大。这也导致了复试在导师挑选心仪研究生的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了。

  那么,现行的考研复试体制是否能让导师选到“真金”呢?

  招考国情和导师需求应兼顾

  今年考研复试难度的增加是有一定的数字支撑的。

  根据《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复试应采取差额形式,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复试差额比例并提前公布,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但今年由于复试人数的增多,在很多学校,这一比例较往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有的学校甚至已经达到了1:5。

  这一现象对于导师而言,会有哪些影响呢?

  “对于老师来说,招生人数的增多并不代表对学生要求的放松,我们非常想找到真正适合国家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学生,同时作为学生培养的实践者,导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一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如是说。

  在国家的培养目标之下,导师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导师们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导师“想要的”是学术人才、综合可造就的人才。“初试加复试,内容、角度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些环节中,导师和专家组对真正有水平的学生是有共识的。”他说,“还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很难评价专业素养如何,但他的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思想灵活性、思维深度,这些都是可测的。”

  谈及导师需要的人才,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中祥表示,研究生选拔要更加看重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辨能力。“当前的复试体制无法多方面考查学生。就拿复试面试来说,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仅仅通过简短的交流是无法深入了解的。”他说。

  从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锋杰感觉很多招进来的学生并不适合导师。“很多学生考试能力强,但不适合读研,导师缺乏积极性。如果能招到与导师相互促进的学生,那是比较好的情况。”

  复试或已成初试“附庸”

  “初试对于公共课的考查更多,比如,工科四门考试科目中,数学、外语和政治三门都是公共基础课,只考查一门专业课。”谈及目前复试出现的问题,林中祥认为与初试关系很大,“由于公共基础课国家统一分数线的限制,许多适合学术研究的专业人才可能根本进不了复试,这制约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同时,林中祥认为“考研基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背后是考试科目设置亟待优化的问题。他接触的很多从“考研基地”出来的学生,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在公共基础课上取得了很高的分数进入复试,但专业水平上存在明显短板。

  对于这个问题,刘锋杰有着相似的看法。

  “近年来,外语、政治基础课比重在初试中占比较大。初试外语、政治划线后,有的考生专攻这门课,把总分抬高了,照样可以进入复试,但专业课成绩并不高。这和导师需要的专业性研究人才之间是矛盾的。”刘锋杰说。

  在复试的遴选环节,许多学校有着一些不成文的习惯,淘汰时倾向于末位淘汰,不太容易把初试成绩排到第一名、第二名的淘汰掉。这实际上就基本以初试的笔试成绩为选拔标准,让导师很难招到合意的学生。

  谈及复试,就避不开复试比例的问题。

  虽然今年的复试差额比较以往来说有一定提升,但这并不代表着以往的复试差额比就一定停留在1:1.2的层面上,很多学校的复试差额比也很高,只不过这种高比例是有一定“虚高”成分的。

  “复试比例问题是与学校情况相关的。某些学校的报考率较低,就有意把专业课出得容易,让第一志愿上线率提高,这与复试的选拔目的是相矛盾的。”林中祥如是说。

  然而在刘锋杰看来,不管是“虚高”还是真正因为报考人数多而导致的高比例,目前的复试比例都仍然无法赋予学校和导师更多的自主性。

  “复试中能发现优秀的学生,但数量并不太多,因为总体来看,生源质量还是不容乐观的。如果都能把专业课比重提上来,那么在复试中就能给导师比较大的选择空间,相对来说就会好选得多。虽然今年的复试比例提高了,但还是不够大。比例不够,选拔的空间就小。比如,计划招10个人、复试比例为1.3的话,进入复试的只有13个人。”刘锋杰说道。

  应多方面“量身”改进

  与国内研究生采取的统一复试不同,国外高校在招生时一般都是申请制。相比一考定终身,申请制更看重申请者本科阶段的研究能力、平均绩点成绩、语言成绩和实习经历。以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在GRE考试取得成绩后,学生自行申请经过导师面试和学校对申请材料的综合审核后即能通过,这就给了导师更大的自主权。

  “中国真正的专业教育是在研究生阶段。其中,文理工科的竞争程度不一样。所以在复试上,既要有规范性,又要有灵活性。我在招学生的过程中,感觉现在的状况还是可以的。”程方平说道,“复试中,学生说话、表达的机会更多,便于老师综合把握。在复试这一环节,只要风气比较好,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刘锋杰认为,专业的特殊性问题不容忽视。

  “外语、政治可以划基本线,不纳入总分。统一的公共课分数划国家线有好处,在分数线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保障考试的公平性,但不应该忽略专业的差异。比如,研究古代汉语的学生,博士阶段基本不需用外语查资料,但考试必须要考外语能力,这涉及到一个分类的问题。”刘锋杰说道。

  林中祥的看法和刘锋杰不谋而合。

  “对于工科来讲,数学作为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还是要看重,但化工类的某些以实验研究为主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并不高。在研究生考试中,应该多增加专业课的考试科目,而不仅只是一门专业课,要从该专业的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情况。”林中祥如是说。

考研复试已成初试附庸?不能让导师选到“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