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构筑物。因此当我们完成建造过程,准备使用建筑物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确保它可以按照当初的设计运营。当然,最后的移交工作也非常重要,因为建筑的运营和维护工作将在移交的时候正式启动。 应该承认国内工程管理中竣工移交方面还存在非常多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领域。下面airstorm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看看一个信息模型可以在那些方面给我们更好的帮助和体验: 最接近实际的物料清单 这是一个最让物业管理部门懊恼的问题,无论是设计图纸、竣工图还是其他竣工资料,都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材料安装使用情况,更不要谈常用件易损件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清单了。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有用的信息被淹没在不同种类的纸质文档中了(例如某个设备的中标文件详细地列明了所有参数,并替代了原设计的选型)。 据说美国的一些项目需要雇佣设施调查人员,以便实施有效的物业管理。这也是BIM的这个工具被普遍期待的一个原因:摒弃传统的纸质文档,整合建筑生命周期内的文档流,使文档数据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 Design specification 很多设计人员不够重视设计说明,很多情况下设计了温度控制器、流量控制器,却不给出控制参数,有经验的楼控厂商或者调试公司或许会找到一个解决方法,但是更多的情况是设计的缺失造成系统无法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转。(不知道你见过这类现象没有,设施设备在安装完成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废物)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很多BIM软件都继承了美国的工程资料和报告体系,Design specification也是其中之一。剩下的就是设计人员何时可以完成本该履行的义务。 验收体系 现有的工程资料体系中,忽略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在民用建筑中也很少实施带负荷调试,进而造成许多系统问题直到物业运营的时候才出现,而到了这时已经不可能追朔施工质量了。不过很多设备设施的调试是独立于所谓的“带负荷调试”,因此在验收阶段,有相当的设备设施得到了应有的检验和调整。但由于验收体系的不健全,很多细节被遗漏、被忽略、被淹没,以至于物业运营接管工程的时候,要从头开始摸索设备设施的特性和工况。 我们看看验收体系可以做些什么,或者公认可以由验收过程实现的任务有哪些? 检验工程设计、建造成果,确保工程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对工程做最终评价,并完成支付、移交等合同义务;资料归档、编制运营维护手册、培训物业人员; …… 看起来差不多嘛?!其实关键的问题就是:承包商提交的、业主接受的资料,是运营维护人员最需要的吗?实际的工作经验一定会给你一个否定的答案。你见过完整的涉及所有设施设备的易损件、常备件清单吗?至少我见过的都不完整,甚至是一塌糊涂。 COBIE项目 美国NIBS在制定NBIMS的时候,专门成立了一个COBIE项目,目的是在整个建筑设施生命周期中识别设施维护、经营者、资产管理者的信息交换需求,并最终消除验收移交过程中的信息淹没现象,同时提高信息生产率,确保上述人士可以从BIM中直接提取运营维护乃至资产管理所必需的IFC产品数据。 问题是,上述数据是产生于设计建造阶段的,而且这些数据只是那些过程的副产品,它们随着设计建造过程的变更而产生的变化从来没有被记录过。现在该明白BIM的作用了,在建筑设施整个生命周期中BIM可以解决数据的变迁和更新,如果COBIE数据集被有效地制定出来,剩下的工作是不过是BIM或者COBIE相关软件在数据产生时捕获它们而已。 可喜的是老美正在制定COBIE数据集和指南,以及从IFC产品数据转换为COBIE数据的表单模板和增量比较工具。它们无疑会提高建筑产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