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氟分布
1.岩石和土壤:磷灰石、萤石、冰晶石
2.生物:植物含氟量最高的是茶树
3.水:我国大多数地区自来水含氟量较低
4.大气: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工业废气和煤的燃烧
(二)人体氟来源
大部分来自于每天摄入的食物和水
1.饮水: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人体氟来源的65%,水中氟易被吸收。
2.食物:25%来源于食物,植物或动物里均含氟。
3.空气:
4.其他可能的氟来源
5.氟的总摄入量
每千克体重的总摄氟量在0.05~0.07mg之间为适宜,不应超过上限。
6.国家氟化物卫生标准。
二、人体氟代谢
(一)吸收
1.吸收率和程度:易溶解的氟化物几乎可以全部被吸收。
2.吸收的机制与部位:氟在胃肠均可被吸收
3.食物和其他含氟制品中的氟吸收:氟制剂在空腹吞咽后,几乎被吸收
4.影响氟吸收的因素:氟化物的溶解度;食物中无机氟及钙铝含量高时,氟的吸收就减少;胃的PH值与氟吸收率呈负相关
(二)分布
1.血液、乳汁和软组织
75%血氟存在于血浆中,主要存在于红细胞
乳汁氟含量低,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2.骨和牙
骨氟含量在松质骨高于密质骨,在代谢旺盛的骨中氟含量高于静止骨,氟与骨的结构是可逆的
氟在牙形成、矿化时期以及矿化后进入牙组织
氟浓度在骨质中最高、牙本质次之、釉质更次之。
3.唾液和菌斑
(1)唾液中的氟:血浆氟的2/3
(2)菌斑中的氟:含量取决于外源性氟化物的使用频率和氟浓度的高低
(三)排泄
1.经肾脏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肾的氟清除率与尿PH和尿流速呈正比例关系
尿氟的排泄速度在摄入氟的最初4小时最快,3~4小时可排出摄入氟的20%~30%,24小时可排出50%以上
2.其他排泄通道
粪便12.6~19.5汗腺7~10%泪液、头发、指甲可排出微量的氟
三、氟的生理作用
(一)氟防龋作用缺氟能增加人体对龋病的易感性
(二)参与骨骼的代谢低氟地区居民骨质疏松比高氟地区常见,适量氟可使钙、磷代谢处于良好平衡状态。
(三)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动物实验表明,缺氟可使大鼠生长发育迟缓
(四)其他功能氟与生殖功能有关;氟能提高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导性;可促进动物对铁的吸收,提高血中铁和铜的水平。
四、氟化物防龋机制
(一)氟能够降低釉质的溶解度和促进釉质再矿化
1.降低釉质溶解度高氟地区牙釉质溶解度较低,从而减少龋的发生
2.氟促进釉质进化实验发现:随着氟化物的增加,龋损深度减少,外层厚度增加。
3.氟降低溶解度与促进再矿化的作用当酸缓冲液成为羟磷灰石(HA)的饱和溶液后,氟可结合游离的HA而成为氟羟磷灰石(FHA)重新沉积在釉质,即再矿化,如果不饱和氟可吸附于HA上直接进入晶体形成FHA或釉质中羟离子交换形成氟磷灰石(FA)。
(二)氟对微生物的作用
1.细菌对氟的摄入
控制氟化物进入细菌菌体内的两个因素是菌体外的氟化物浓度PH差异(△PH)
2.对致龋菌糖醇解的影响
(1)氟的抑酶作用
(2)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
(3)抑制细菌产酸
氟化物抑制细菌产酸的最低氟浓度为1~2mg/L
(三)影响牙的形态学结构
氟化物影响牙形态改变——牙尖圆钝、沟裂变浅——易于自洁——抵抗力增强
五、氟的毒性作用
很可能中毒剂量(PTD):阈值为5mg/kg
(一)急性氟中毒:摄入过量可在4小时内导致死亡
急救原则:催吐、洗胃、口服或静脉注射钙剂、补糖、补液、对症治疗
现场抢救措施:迅速给患者补充大量牛奶,使牛奶中的钙与氟部分结合,以减轻氟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二)慢性氟中毒
症状:氟牙症、氟骨症以及神经系统、骨骼肌和肾脏等非骨性损伤
预防方法:1、选用适宜氟浓度的饮水来源
2.改变生活方式,清除因生活燃煤带来的氟污染
3.合理处理工业"三废"
4.预防工业氟污染
(三)氟牙症
临床特点:1、多发生在恒牙,乳牙少见
2.患氟牙症牙数的多少取决于牙发育矿化时期在高氟区生活时间的长短
3.牙釉质损害程度取决于氟过量的水
4.牙釉质、牙本质变脆、耐磨性差,但对酸蚀的抵抗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