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建材物流发展的突破口

来源:来源于网络发布时间:2010-06-28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日臻成熟,带动了建材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信息化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成为当前建材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那么,目前我国建材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主管信息化的副会长秦占学。
  发展水平偏低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投资的巨额增长,加之此前奥运期间诸多奥运工程的全面建设,使建材物流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有数据显示,建筑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正逐渐增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提高建材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促进建筑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建材物流业也同样如此。建材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及生产原料又具有各自的特性,导致了其物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统计,物流费用在建筑业的造价中占到11%左右。此外,一些特殊产品,如散装水泥及产品混凝土需用专用设备进行运输,而有些产品需要特殊的环境进行仓储保管等等,这些特性都对建材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建材市场科技环境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新工艺不断涌现,不仅要求经营者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更新产品品种,还要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减少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进而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建材物流企业开始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运营;还有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自己建立了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并开发建立了营销管理系统、生产工艺数据库管理、生产跟踪系统及电子销售平台等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这也说明,我国的建材物流信息化已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秦占学告诉记者,总体而言,无论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还是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等方面,其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建材生产领域。
  秦占学坦言:“很多中小型建材企业没有设独立的IT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基本是各业务部门各自为阵,以单点应用为主,难以形成集中管理。而生产领域信息化普及率就比较高,例如水泥生产基本都是采用信息系统控制。”
  此外,建材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例如建材企业的运输车辆、仓储设备普遍较少,且利用率不高;仓储多使用人工管理的方式,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虽然很多建材企业已将信息化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并未得到普遍重视。“有些企业认为,生产环节已经信息化了,物流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无所谓。这种认识的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材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秦占学说。
  四措施促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建材物流信息化建设,秦占学认为,当前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建材生产企业来说,要更多地关注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采购、库存、配送等。
  其次,对于建材物流园区,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信息透明度,改变建材物流园区过去“脏乱差”的管理混乱局面。
  第三,建材家居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要针对租赁式管理的特点,通过信息化,实现对建材市场的各种产品的透明管理和智能监控。
  第四,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诚信管理。“现在企业对于客户的交易信用评价,还只能凭借经验进行模糊的、定性的判断,将来要通过信息化逐渐让其量化,比如交易信用等级达到什么程度,客户管理体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方面都会涉及,不论是建材物流园区、现代家居卖场,还是建材生产企业,都需要这种信息化的诚信管理体系。”
  秦占学说,要通过这几方面的建设,促进建材生产企业及建材物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而这几个方面,也是即将召开的全国建材物流信息化(物联网)建设会议的关注重点。秦占学希望能通过此次会议,总结提炼建材物流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促进建材物流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
  集成应用是趋势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去年,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植行业发展。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推出,对建材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秦占学告诉记者,在金融危机以前,整个建材行业可谓是欣欣向荣的,而突然出现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发现,物流体系不完善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境况,很多企业纷纷加强了供应链体系建设,而这种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而要提高企业的这两种能力,就需要打通“信息孤岛”,使得信息更透明,更及时,因此,企业信息化需求已经从单点应用转向集成。
  针对建材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秦占学认为,需要更专业化的服务来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专门为水泥企业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既要满足生产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需求共性,还要能满足水泥企业所有的个性需求,就如同专门从事节能减排的能源合同管理机构一样。”秦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