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选做题
A组(适合选择“任选模块一”的考生)
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
(2)判断图中1、2、3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
B组(适合选择“任选模块二”的考生)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图4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19.请考生在2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自然灾害与防治】
西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粮油产区之一,80年代以来粮油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干旱是西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粮油因旱灾减产占总产量的4.7%以上。图9示意西南地区干旱成灾面积及气候要素变化趋势。
据图分析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成灾面积变化的原因。针对旱灾,该地粮油作物种植应采取哪些措施。(10分)
20.(10分) 请考生在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建设南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啸是一种破坏性海浪,其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呼啸的海浪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分析南海容易发生海啸的原因,并指出海啸预警的主要观测方法。
A组
(1)月份:7、8、9月。
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也较其他月份为高。
(2)判断:所示地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B组
(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
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为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3)C地位于热带稀树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