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6.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设计Ⅳ、Ⅴ两组实验,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A、B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单株自交,收获籽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试验小区中,统计各区F3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A; 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
由表格信息知Ⅰ、Ⅱ都未感染白粉病由此知A品种具有抗白粉病的特性。
结合表格信息可知Ⅰ、Ⅱ组均未患白粉病。
读表不透彻。
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Ⅳ、Ⅴ的自变量是B品种的种植密度,应变量是白粉病、条锈病的感染程度和单位面积产量,由此可推知Ⅳ、Ⅴ两组实验探究的B品种的种植密度对该品种的感病程度和产量的影响。
比较Ⅳ、Ⅴ中惟一的变量就是B品种的种植密度,由此可得出结论。
容易审题不清,表意不明。
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由表中信息可知混播可降低B品种患白粉病的程度和A品种患条锈病的程度,即混播降低了小麦的感病程度。
结合表格分析Ⅰ、Ⅲ、Ⅳ三组异同点。
分析能力较差表意不清。
Ttrr; ttRr; 18.75%(或3/16)
由表格信息知:丙自交子代患条锈病:不患条锈病=75:25=3:1,患白粉病:不患白粉病=25:75=1:3,由此可知:患条锈病病为显性性状(T),不患条锈病为隐性性状(t);不患白粉病为显性性状(R),患白粉病为隐性性状(r),推知丙的基因型为TtRr,甲自交子代患条锈病:不患条锈病=75:25=3:1,全患白粉病,由此可推知甲的基因型为Ttrr。乙自交子代患白粉病:不患白粉病=25:75=1:3,换不不患条锈病,由此可推知乙的基因型是ttRr。丙的基因型是TtRr,自交后代中既不患条锈病又不患白粉病的基因型是ttR-,概率为1/4*3/4=3/16。
首先根据图表得出比值,判断各个性状的显隐性,在根据题目信息判断写出甲乙丙的基因型,得出答案。
显隐形判断,以及丙的自交后代中既不患条锈病又不患白粉病的基因型有多种,容易遗漏造成比例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