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那曲地区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地表84%是草地,高嵩草、矮嵩草、紫花针茅是牦牛主要的饲用植物。牦牛四肢粗健,皮毛厚实,心肺发达,耐饥渴,是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之一,每年10月是牦牛适宜屠宰期。早年牦牛主要作为役用(耕作、运输),近十多年来,随着牦牛奶、牦牛肉干、牦牛绒衫、牦牛工艺品等上百种产品生产加工,牦牛产业在那曲地区快速兴起。图4是那曲地区示意图,图5是那曲地区三种牧草生物量年内变化图。
12.分析牦牛成为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3.简述牦牛适宜在每年10月屠宰的理由。
14.分析牦牛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5.当地有企业计划大幅扩大牦牛产业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试为专家的质疑提出依据。
牦牛四肢粗健,适应当地高原丘陵地形;皮毛厚实,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心肺发达,适应当地缺氧的环境;耐饥渴,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
根据材料,可知牦牛四肢粗健,可以适应当地起伏较大的地形;皮毛厚实,能够适应当地高寒的气候;心肺发达,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耐饥渴,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草场面积大,能够为牦牛提供丰富的牧草。
首先明确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等,再结合材料对牦牛的特点描述,根据不同的特点,对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可。
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在学生不能正确描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能当地的主要畜种与自然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此外,学生答题时会出现条理不清晰,语言不规范的情况。
每年 5~10月份,牧草生物量增加,牦牛食物充足,体重增加;10月份后,牧草减少,牦牛体重下降,所以10月份是牦牛最为肥壮的月份,适宜屠宰。
根据图5牧草生物量的变化图可知,每年5-10月份,牧场的生物量较大,牦牛的食物充足,是育肥的时间,10月以后牧草的生物量减少,牦牛体重下降,10月份的牦牛最为肥壮,适宜屠宰。
根据材料信息,“高嵩草、矮嵩草、紫花针茅是牦牛主要的饲用植物”,再根据图5,可知在5-10月,牧草的生物量最大,分析在10月屠宰牦牛,能够获得更多的肉类。
本题部分学生不能将牦牛与牧草联系起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不够全面,导致答题时出现条理不清晰,要点不完善的情况。
青藏铁路开通后,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市场规模扩大;牦牛放牧规模扩大;牦牛加工能力增强、产业链延长(或产品种类增多、用途广泛,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高。
读图可知,青藏铁路开通后,当地交通条件改善,市场规模扩大,使牦牛的放牧规模扩大,“近十多年来,随着牦牛奶、牦牛肉干、牦牛绒衫、牦牛工艺品等上百种产品生产加工”牦牛的加工能力增强,产业链延长,附加值增加。
本题着重点在牦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强调当地区位条件的变化,早年牦牛用来运输,铁路开通后,牦牛运输的功能减弱,牦牛产业扩大。
本题部分学生容易错答成当地牦牛生产的区位条件,部分学生会套用固定模板,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回答,然后得出错误答案。
那曲地区高寒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小;大幅扩大牦牛放牧规模会导致草地退(沙)化,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或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大规模加工过程中可能加剧环境污染。
那曲地区自然环境脆弱,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小,大规模放牧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且恢复难,发展加工工业也会加剧环境污染。
专家考虑的角度是从那曲的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大规模的发展牦牛放牧,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环境问题。
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注意答案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