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选考题:请考生在第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选修5——自然灾害】
材料:图示区域地处长江中游,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糖基地(见图)。同时也是气候灾害多发区,经常发生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
该地区为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是发展避灾农业,建立能够避开不利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制度,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利用生物能资源及食物链关系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1)简述避灾农业和生态农业特征的异同。
(2)湖北每年都发生冰雹(直径在0.5cm以上的固体降水)灾害,其发生频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简述原因,并分析A河段夏季洪涝频发,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B.【选修6——环境保护】
材料一:
2012年社科院的统计显示,2001~2011年,我国的重化工业平均每年以16%~17%的速度增长,目前,重化工业的比重已达71%。
材料二: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完成这一减排目标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其中包括我国的对外商品贸易结构。
注-贸易出口中的内涵CO2量实质是别国在享用我国出口商品时而避免在本国排放的CO2量
(1)结合材料,从能源利用、工业结构、对外贸易三方面说明我国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上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2)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措施提出你合理的建议。
8.图4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19.请考生在2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自然灾害与防治】
西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粮油产区之一,80年代以来粮油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干旱是西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粮油因旱灾减产占总产量的4.7%以上。图9示意西南地区干旱成灾面积及气候要素变化趋势。
据图分析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成灾面积变化的原因。针对旱灾,该地粮油作物种植应采取哪些措施。(10分)
20.(10分) 请考生在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建设南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啸是一种破坏性海浪,其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呼啸的海浪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分析南海容易发生海啸的原因,并指出海啸预警的主要观测方法。
A.【自然灾害】
(1)相同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不同点:避灾农业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制度,避开灾害时间;生态农业主要是调整农业类型,保护生态环境。
(2)海拔增高,气流上升幅度增大,降温迅速。
A河段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变率大;上游来水量大;河流泥沙含量大,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环境保护】
(1)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我国的工业结构以能源化工工业为主,单位产值能耗高;我国贸易出口中的内涵二氧化碳量大于贸易进口中的内涵二氧化碳量,存在生态逆差,并有扩大的趋势。
(2)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污染少的高科技工业和第三产业;阻止发达国家向我国进行高能耗工业的转移;加强自主创新;合理调整贸易商品结构等。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