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
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
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题干涉及到不同史料对统治范围的叙述,《淮南子》等书的所述内容并非都是传说,A项错误。据“秦琅邪石刻”记载“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而《淮南子》中记载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以文献史料的形式说明在秦之前中国地域与琅邪石刻观点是一致的,B项错误。史料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贬抑秦始皇,而且印证历史的证据主要是史实或实物,D项错误。材料中有石刻,也有文献,只有根据史实才能辨别历史材料的真伪,C项表述正确,故选C项。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
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
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
“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
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
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
错误。
史学理论基础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