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在我国,虽然普通话早已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近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开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作为语言的重要代表,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方言,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15.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解释。
16.真理越辩越明。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17.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请就如何保护方言提出两条建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人们在长期使用方言环境中形成的语言习惯是很难再短期内改变的。②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或者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方言是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产物,也必将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延续和继承。③文化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受语言习惯、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普通话没有完全普及到每个区域。
我国目前仍然有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首先体现了特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其次说明了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对稳定性,再次说明了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很大。
此类题型考查考生对某一观点、做法或现象等进行辨别分析并作出科学评价、全面辨析。具体设问形式包括“如何认识这一观点”、“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请分析这一观点”、“请你加以批驳(驳斥)”等等。
此题要求对现象进行解释,设问的范围比较大,因此考生要对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影响有全面的掌握,避免遗漏。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对于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对于某一具体事物进行争论,有利于人们明晰真理,克服谬误,使真理在辩论中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或接受。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会存在偏差,需要在辩论中得以纠正或澄清。
这是一道有关真理知识点范畴的试题,这句话是正确的,围绕真理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来回答,那么牵涉到的知识点有: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征,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等等。
这是评析类主观题,这种题型设问一般有“如何认识xxx”、“如何看待xxx”、“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或行为”、“对xxxx进行分析说明”(没有明确分析说明什么)、“评析、评价什么行为”等等。评价类的试题在回答中,首先要做出判断。辨析类坚持“慎表态,辨题型(单向型、正误混杂型、附加条件型、理由不全型等),明辩点,分层次,断正误,说原由、对策”。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在各方言区采集活态标本,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方言语言数据库档案;通过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推动方言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开展方言申遗工作。
就保护方言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此种试题答题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就经济、文化方面,也可以在政治、哲学方面就行解答,例如建立地方语言资源库、在传媒方面加强传播交流等等。
对于建议类试题,答题技巧一般是:一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熟记教材中提到的相关知识;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总结材料中提到的成功的做法;找到材料中提到的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分为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三是主体发散法。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注意多角度思考。答题时一般以“主体+动词”形式出现。
在提出自己的两条建议的时候,尽量发散思维,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解答,避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