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本单元我们沿着朱自清的足迹领略了旖旎的春光,我们踏着老舍的脚步走进过济南的冬天,夏天在辛弃疾的眼中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秋天在刘禹锡的笔下则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毫写下精美的篇章。无论是他们的创意,还是他们的笔法,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揣摩。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二、比较景物描写语段
比较一
秋夜(一)天黑了,景物都消失在黑暗之中,除了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灯光,别的似乎都从你周围消失了。
秋夜(二)初秋的夜晚是寂静的,虽然有几只秋虫在“唧唧”地叫,但那也只能衬托出夜的寂静。秋庄稼,那些高粱啦、玉米啦、满身撒满露珠,发散出润湿清新的气息,只听见它们“咯吧咯吧”拔节的声音。
[ 第一段单纯从“夜”的角度来说,它的描写也抓出了“黑”的特征,“消失”一词也用得巧妙,但他忽略了“秋”的特色,因而显得平常、苍白,使人读了看不出“秋夜”与春夜“夏夜”和“冬夜”有什么不同。而第二段恰恰相反。他抓住了秋夜的“静”和秋夜所独有的“秋虫”的叫声、“秋庄稼”的气息、拔节的声音来进行生动的描写,不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同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夜独有的气氛。因此,要注意时间与季节的特征]
比较二
冬景(一)“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作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冬景(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太阳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笑着露出点粉色”
[ 冬景(一)描写的浙江的冬天,更主要的原因是显示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破败和农民的凄苦”这一写作目的。而冬景(二)则是由于济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小山把济南整个围了个圈)让人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好。因此要注意地域与时代的特征]
比较三
雨景(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茏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雨景(二)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处,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觉得同样是写雨,选段(一)抓住了最主要的特征春雨多、细、密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选段(二)写出了雨的狂暴、肆虐。要根据情感和写作目的的需要]
比较五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分别用“碧绿”“紫红”来形容菜畦、皂荚树的色彩,写出春天“菜畦”、“皂荚树”的特点,展示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作者描写黄蜂的形态,用形容词“肥胖的”“叫天子”的形态用轻捷,模拟它飞的动作,用动词“窜”,叫天子见到人吃惊,迅疾飞跑的动作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百草园多姿多彩和神奇有趣。要学会调动各种感官]
三、寻找景物描写方法
1、 指向景物描写
明确描写的含义
内涵: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
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外延: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三种,分别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定向: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