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第四单元同步作文:到民间采风去[1]

来源:网络综合发布时间:2013-11-12
初中作文网权威发布初二第四单元同步作文:到民间采风去,更多初二第四单元同步作文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作文网。

以下是微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第四单元同步作文:到民间采风去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善良的人们,在这片热土上,涌现着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尽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以及我们各自家乡的建筑、饮食等,但细心探究起来,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伴随,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到民间采风去”,就是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到自然山水中去,去寻觅她孕育的奇风异彩,阅读它创造的秀美山川;“到民间采风去”,去感知自然山水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地方人文习俗的潜移默化。写好此次作文,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确立丰满厚重的主旨。要使你的习作主旨丰满厚重,一要注意广度,就是涵盖面要广一些,角度要多一些,如写节日,要尽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写节日的情景、气氛和场面。二要典型,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很好地凸现主旨。三要写得有层次,或由小到大,或由少到多,或由物及人,或由物及情,表现出鲜明的层次。而正是这种层次,传递出厚重的思想内涵。譬如习作《家乡的春节》开头写道:“第一场大雪不约而至,将大家带入了年关。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期盼过年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收,有烟花爆竹放。”接着叙写了孩子的活动及感受,并重点描写了打糍粑的场景。结尾处在议论中抒情:“如今,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家乡的节日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何止是春节,老百姓一年到头每天都在过节啊,天天都是快乐的!”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又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其二,选择鲜活有趣的材料。一曲刻意编造的颂歌,一个貌似庄严的场景,一场故作深沉的对话,一通不着边际的议论,一番无中生有的抒情都只能使读者倒胃口,失去阅读的兴趣。节日风俗习惯本身往往就充满了机智思辩,幽默动作,诙谐趣语。我们的作文只要来源于生活,只要作者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趣”。只要我们能抓住有趣的素材,选择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节日进行采风,多方搜集涉及所选节日的传说、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变化等,运用一些夸张的手法,就能将文章写得幽默风趣,就能使你笔下的节日与众不同。譬如习作《家乡的元宵节》在选材上颇费心思,“点香”这个场面给人以庄严、肃穆、沉静的感觉;“迎欢庆队伍”却是一个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这一动一静结合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两则材料本身就有趣,加上作者的描写就更加生动感人了:“游行队伍已经来到门口,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东不见头,西不见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缓缓向前进。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琴,有的打鼓,还有的扛锦标,锦标上写着‘万事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大字。”
  
  其三,安排和谐合理的布局。作文布局,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一篇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统一,不能让局部的不和谐去破坏文章的完美。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内容安排要和谐,即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要恰到好处,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譬如《云南的歌会》中详写、略写、叙述、描写,自然而合理,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二是段落设置要和谐,就是要从文面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摒弃常用的“三段式”,根据文章的需要,适当增加段落,一般来讲可安排六至九个自然段。二是减少大段,可将大段按其内容分割为几个小段。三是注意使几个段落、几个板块的字数大致相当,有时可以用空行的形式来分段。
  
  其四,写好独特感人的细节。细节是记叙性文章中细腻地描绘事情发展、人物性格、环境态势的最小的组成单位,被人称为文章的细胞。独特的细节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或打上时代的烙印,或刻上性格的印痕,或贴上职业的标签等。譬如沈从文的《腊八粥》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里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这段细节描写很精彩,第一句采用了排比和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