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教学中的社会情感策略

来源:微学外语考试频道发布时间:2008-07-22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越来越多地被学术界关注。通过把影响学习的各种变量结合起来研究学习的方法,学者们纷纷提出“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分类。Oxford(1990)提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促进第二语言的了解、理解和使用所采用的,通常是有意识的和特定的动作、行为、步骤和技巧。O’Malley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知策略是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中,主要内容为重复、利用资源、利用肢体语言、翻译、归类、记笔记、演绎、重新组织、利用语境、利用关键词、迁移、推论和精加工等;元认知策略用于管理和监控认知策略,包括先行组织者、集中注意、选择性注意、自我管理和监控及自我评价等;社会情感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学习者为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自我调整,具体策略包括合作学习、求解与澄清疑问、消除紧张不安、自我鼓励、控制学习情绪、背景文化了解等。
  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三种策略使用的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可见学生普遍忽略了社会情感策略。认知策略是直接的,可操作性较强,元认知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为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和监督,对这两点,学术界提出了很多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方法,而社会情感策略与学习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为间接策略,其效能是间接的、隐性的,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和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情感策略显得更为重要。
  听力教学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听力理解的过程除了受到学生本身语言能力的影响外,还受到诸多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试想一个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心理状态,心情沮丧,无法控制低落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听力理解显然是无法进行的。语言功底再好,也不一定取得良好的听音效果。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不了解外界文化,不与老师同学沟通,也是不能提高自身听力水平的。再者,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好强好胜,独立欲望强,闭塞心理和自傲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愿跟老师和同学多交流,有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愿与同学分享。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碍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以上提及的均与社会情感策略的运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此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社会情感策略的含义,我们在听力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学习者相互交流建立起来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自己及他人学习,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包含四个因素:1,正相互依赖。指学员之间互利互助,共同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共同目标、共同奖励、分享材料、分配任务等方式来实现正相互依赖。2,个体责任感。指学生独立担当某任务或角色以示他已经掌握知识重点。3,小组交流。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积极参与讨论。4,社交技能的培养。教师应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更多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机会。
  二,求解与澄清问题策略
  我国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接收者,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愿主动提出问题。求解与澄清问题策略指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提问,大胆发言,同学间相互指教,交流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注意提问方式和转换技巧。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相应难度的问题。这有利于让学生更积极参与教学,树立自信,勇于提问和澄清问题。
  三,消除紧张不安,自我鼓励,控制情绪策略。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听力的时间太长,内容单调,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缺乏信心。因此,教师应选择难度和语速适当的听力材料,学生只有听懂了,才会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避免了“越听越怕听”。同时,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听,而不必为赶任务使学生处于乏味紧张的状态中。另外,可插播一些音乐,故事等,使学生放松,愉快地进入学习中。
  四,了解背景文化策略。
  文化包含知识文化、交际文化、词汇文化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教师应加强文化导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听力理解的文化现象作必要的传授。同时,社会背景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听力理解水平,所以教师应拓宽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在语言和文学的范围内,其他相关材料,如政治、经济、天文、医学等领域,也要让学生多听多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听力教学中社会情感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减少学习中的焦虑和困惑,改善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和动力,最终促成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