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个如何寻找最有效的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连续过程。然而学习写作不容易,它是一个迂回复杂、动态的过程,受到各种认知和社会因素的约束。其中,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是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石化现象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研究的难点,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写作方面不容回避的中心问题,这种语言石化现象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中普遍存在。
本文就从心理、认知以及文化适应方面来研究在大学四级英语写作中的语言石化现象。
1、第二语言习得中,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石化现象
有人把第二类内因——即对目的语所持的社会心理距离——看作石化现象形成的外因。Selinker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中介语语言能力的石化现象。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是构建在完全不同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和母语具有不同的习得机制,两种不同的习得机制可能影响不同的语言体系。石化的心理机制就是潜在的、难以激活的语言心理结构,极少数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能激活绝大部分成人在临界期后无法激活的这种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即这种特定的语言习得机制,而只好依靠一般的认知结构。从一般的思维(主要是母语的思维)角度来获取第二语言,久而久之,石化必然产生。例如,英语中定语从句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个语法难点。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就采取回避策略,即用定语从句的地方却以两个简单句取而代之。这种现象在高考作文与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作文中普遍化现象存在。由于学生运用定语从句的频率很低而容易使中介语的定语从句方面的错误石化。
2、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过程中的石化现象
Krashen(1985)从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过程来考察石化现象,这就是认知情感模式。在提出了认知过程的5种假设的基础上,他列举了可能引起语言石化的5种因素:(1)目的语输入数量不足;(2)目的语输入质量不高;(3)感情过滤器;(4)目的语输出过滤器;(5)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Krashen认为只有输入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并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时,才能导致习得,否则会引起石化。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传统课堂教学上教师常常控制着整个课堂活动,他们常常“精雕细刻”地讲解着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则只能洗耳恭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消极被动的语言知识接受者。这种语言形式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这种缺少全方位,多感官刺激,缺少实践性和真实性交际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既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容易导致他们所学语言石化的发生。
3、第二语言习得文化适应过程中的石化现象
Schumann(1978)认为文化适应是每位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碰到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问题,而对于最直观的语言写作的石化现象的研究还缺乏具体实践。文化适应是每位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碰到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它,会使学习者的中介语石化,进而在写作中产生错误。Schumann认为,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持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距离,语言学习动机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学习者重复使用有限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使目的语的使用功能受到限制,产生石化。Stauble也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受学习者周围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影响体现在对目的语所持有的不同的社会心理距离,社会心理距离越大,语言学习成功的机会就越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了“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主要方面,语言学习者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合流的多少决定了他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这一理论命题,掀起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浪潮。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两种语言在语言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找到第二语言加工的过程中导致语言错误,进而导致语言石化的原因所在,让四级考生的写作少犯类似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