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电子商务员考试基础知识考点1.2

来源:微学网发布时间:2012-12-03

  1946 年美籍匈牙利人冯.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原理,奠基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技术基础。
  存储程序原理的主要思想是:将程序和数据存放到计算机的内部的存储器当中,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进行处理,直到得出结果。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是指组成计算机的各种物理设备,也就是我们在"认识计算机"中所介绍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理设备。它   包括计算机的主机和外部设备。具体由五大功能部件组成,即: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这五大部分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其简单工作原理 为,首先由输入设备接受外界信息( 程序 和数据),控制器发出指令将数据送入(内)存储器,然后向内存储器发出取指令命令。在取指令命令下,程序指令逐条送入控制 器。控制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的操作要求,向存储器和运算器发出存数、取数命令和运算命令,经过运算器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存在存储器内。最后在控制器发 出的取数和输出命令的作用下,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计算结果。
  2.1 运算器(Arithmetical Unit)
  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等操作。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它对取自存储器的数据进行算术或逻辑运算,将结果送回存储器。
  2.2 控制器(Control Unit)
  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各部件的工作,使计算机能自动地执行程序。它从存储器中按顺序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分析,然后向有关部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使各部件协调工作,完成指令所规定的操作。使计算机按照指令的要求自动运行。
  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主要完成各种算术及逻辑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微型计算机中最常见的CPU芯片有8086、80286、80386、80486、Pentium、Pentium Pro等,按CPU可同时处理数据的位数,微机可分为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类型。可同时处理的数据位数越多,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就越强,工作速度就越快。
  2.3 存储器(Memory)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通常把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和外存储器(简称外存,也称辅存)两类。
  内存储器一般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组成,存取速度较快,与运算器、控制器直接相连,存放当前要运行的程序和所有数据,故也叫作主存储器(简称主存)。按其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和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简称ROM)。
  RAM中的信息可随时读出和写入,通常用来存放用户程序和数据等。在计算机断电后,RAM中的信息也就丢失。ROM中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写入。计算机断电后,ROM 中的内容不会丢失。通常,ROM用来存放一些固定的程序,内存的特点是存取速度快,但容量较小。
  外存是一种具有大容量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数据的存储器,但其存取速度较慢。目前,微型计算机上使用的外存有磁盘、磁带和光盘。
  2.4 输入设备(Input Device)
  输入设备能把程序、数据、图形、声音或控制现场的模拟量等信息,通过输入接口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收的电信号。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触摸屏、卡片输入机、光笔、数字化仪、扫描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