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中基金在指数飞涨时,净值增长迟缓,反而震荡行情中表现靓丽?影响基金回报的因素,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人?或因股票仓位不同?
持股比例道理很简单。仓位80%的股票基金,和不允许投资股票的货币市场基金相比,谁的回报更好?这个答案不是绝对的,牛市里股票基金可赚得盆满钵满,但熊市里却难说。请教一下2004年买基金的朋友,在后来的1年多时间里,是不是多数做了“套中人”。而同期正是货币基金大热之时,因为它至少没有出现亏损,且基本还有2%以上的年收益。
就持股高低而言,收益和风险依次为: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用一些数据,可以对持股比例的影响,看得更直观一些。2006年市场上涨行情中,沪深300指数上涨121.02%,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涨121.4%,开放式股债平衡型基金涨112.46%,开放式债券型基金只涨20.92%。但在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市场下跌行情中,上证指数下跌42.69%,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下跌20.42%,开放式股债平衡型基金下跌17.74%,开放式债券型基金仅下跌4.79%。
市场表现除了货币基金和中短债基金与股市绝缘外,多数基金业绩会随市场变化而变化,逆势飞扬的基金固然也有,但要完全脱离大环境不太可能。就像再牛的基金,在2004年的低迷市中也不可能做出2006年的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场热点轮动,即便都是股票型基金,但因不同的投资策略,各基金表现也迥异。如2006年下半年大盘蓝筹行情中,但凡仓位中有当时价值低估的大盘股,这样的基金在后来几个月行情中的业绩,想不好都难。而同期一些限于契约要求只能投资中小盘股票的基金,就只能暂时郁闷一下了,像跟踪中小板指数的中小板ETF,在那样如火如荼的行情中,也只好望“牛”兴叹。当然很快风水轮流转,今年以来它的表现就远超大盘股基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