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的几大基金评级机构中,晨星(morn-ingstar)、理柏(lipper)已经进入内地市场,并为基金投资者提供评级服务。这两家机构都来自资本市场和基金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成立时间也相对较长,评级范围涵盖全球几万只基金,它们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期生存下来,其评级方法一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从晨星和理柏的评级方法中可以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将有助于基金投资者对基金进行比较和优选。
选择基金着眼于长远
基金评级机构是以多长时间的历史数据为依据来对基金进行评级呢?晨星和理柏都是根据最近1年、2年、3年的基金数据进行基金评级的,而且在条件成熟后,晨星还将把这一时间扩展到5年和10年。最短都需要1年的基金历史数据,足见它们对基金的评级更着眼于长远,更关心基金的长期表现。
基金净值在一段时间中的变化具有波动性,某只基金可能在这个月净值表现最好,但到了下个月却表现平平,但我们如果将考察基金表现的时间延长的话,就更容易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基金,基金的长期表现才能真正代表基金的运作能力。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着眼于长远,不必根据短时间基金的表现来判断基金的优劣,并据此作为自己挑选基金的依据,而应该将考察期放得更宽一些。比如,晨星和理柏根据当前内地基金市场实际情况着重于比较近一年的基金数据。
基金经理并非最重要因素
不少投资者将基金经理看作基金的灵魂并根据基金经理的更替来调整基金,其实这是将基金经理的作用夸大化了。晨星和理柏在基金评级中没有引入基金经理这一参数,而是完全根据基金净值的历史数据和基金组合构成来作为基金评级的基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基金经理并非我们选择基金的重要依据。
基金经理在基金操作中确实能够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但他毕竟只是一个个体,其成功是建立在基金公司团队基础上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团队,基金经理是绝对做不出优良业绩的。因此,评价一只基金的优劣,基金经理只是一个参考因素而已,而不是最重要的依据,更不是全部。正如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在面对竞争对手高薪诱惑时所说的那样:“没有公司,就没有我的成就”。
基金分类有利于个性化选择
很多投资者买基金时比较盲目,没有搞清楚基金有多少类型,不同的基金类型适合不同的投资者。基金分类越科学、越细致就越有利于投资者的选择,晨星和理柏在基金分类上都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晨星一改很多评级机构根据基金契约来分类的方法,以基金实际组合情况来对基金进行分类,这样更加贴近实际,评级结果也更加科学。基金契约在约定基金投资范围时往往比较宽泛,比如目前不少配置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在契约中对股票的投资比例就很宽,有的甚至达到0-95%。面对这样宽泛的比例,投资者应该如何界定其基金类型呢?只有根据其真实的投资组合来确定其基金类型,这样才比较适宜。
基金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也应该将基金进行分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类别,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和最适合的基金品种。
盲目“追新”不可取
由于新基金发行时营销费用投入较大,因此,给基金投资者感官冲击较大,致使很多投资者成为“追新族” 。其实新基金是很难判断其优劣的,盲目“追新”不可取。晨星和理柏只对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进行评级,从来不对处于发行期的新基金进行评级,这其实是非常科学和明智的。由于新基金没有历史数据,无法判断其运作能力,哪怕是某只基金的复制品。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老”,要“看老”,也得等到孩子长到三岁吧,没有人一出生就能够“看老”的。选择基金也一样,一个没有历史的新基金是很难作出评判的。
利用评级优选基金
基金收益越高越好吗?不完全是。从晨星和理柏的评级方法上看,都将基金的收益进行了调整,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作为评级依据,这里的风险实质上是指波动。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收益,而应该将风险和收益结合起来。
基金评级为选择基金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但基金评级毕竟只是评级,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还需要在基金评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一些其他要素。这些要素应该包括基金规模、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总规模、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净值总体表现等。参考这些因素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基金公司的规模效益和今后的发展潜力以及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均衡性。在基金评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更加容易选出优质的、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