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产生的背景
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社会化、社会分工复杂化、社会化大市场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新的筹集资金手段。自身积累、银行借款不能满足巨额资金需求
股份公司的产生:证券市场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的市场
信用制度的发展:证券市场的产生成为必然。信用工具一般有流通变现的要求,要求有流通市场。
1602 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
1790 年,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费城成立
1792 年 5 月 17 日,华尔街梧桐树协定,订立最低佣金标准以及其它交易条款
1793 年,汤迪咖啡馆在纽约从事证券交易
1817 年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 1863 年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在独立战争之前主要从事政府债券交易,之后股票交易盛行
证券市场全球性变化的表现
投资证券化
投资者法人化, 机构投资者快速成长
金融创新深化: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
金融机构混业化: 1999 年 11 月 4 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混业经营
交易所公司化
证券市场网络化
金融风险复杂化
金融监管合作化
我国的证券市场
最早的证券交易市场: 1891 年由上海外商经纪人组织的 “上海股份公所 ”和 “上海众业公所 ”,交易对象为:外国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南洋一带的橡胶股票、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以及外国在华机构发行的债券
最早的股份制企业:1872 年设立的轮船招商局
1914 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法》,推动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18 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
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
解放初期成立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不久破产,但有积极意义
利用国债市场筹措资金。一是 1950-1958 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建设公债;二是 1959-1978 ,停止发行全国性公债,但允许各地在必要时候发行地方建设公债
探索起步时期的证券市场
背景: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发生变化
特征:一是国库券是主要品种;二是股票发行和股份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三是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波动性;四是股票的公开发行还不规范。
作用:有是拓宽了投融资渠道;二是促进了股份制和股份经济的发展;三是促进多元化投融资主体,促进多要素市场发展
初创时期的证券市场
背景:13 届 7 中全会肯定了证券市场的地位;邓小平南巡统一思想;十四大明确了地位
特征:一是市场规模扩大,发行方式多样化;二是债券品种多样化,规模逐年增加;三是建立统一有序的交易所市场;四是培育了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介机构;五是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六是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
规范调整时期的证券市场
背景: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证券市场投机气氛加重
措施:颁布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对扰乱证券市场秩序行为的处罚力度;理顺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规范发展时期的证券市场
背景:证券法的颁布实施
措施: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股票发行制度;规范扶持证券经营机构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表现为行政管制下的完全可控的对外开放,开放领域涉及到市场各方面,我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表现为适度控制下的半开放状态,外资进入市场的资格条件将逐渐由软约束向硬条件过渡
第三阶段是完全放开
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股票市场融资国际化:以 B 股、 H 股和 N 股等股权融资形式。 N 股发行运用 ADRs 等形式在国际市场融资
债券市场的融资国际化:债券的品种、地点和期限结构多元化,债券的信用高、筹集资金的成本低
证券业国际化:逐步放开境外券商在华设立并参与中国股票市场业务、境内券商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成立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等
我国对证券业开放的承诺
外国证券机构可以直接从事 B 股交易
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
允许外国机构设立合营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比例 33%-49% (以 3 年为界)
3 年后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比例不超过 33% ,从事 A 股的承销、 B 股、 H 股和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发起设立基金
允许合资券商开展咨询服务及辅助性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