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第二节、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9-30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1.GDP。
  国内生产总值(C1)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考生要掌握如下要点: (1)统计时,要将国内生产而输出国外的包括进去,在国外产生而在本国消耗的则不计算在内。即计算出口,不计算进口。(2)区分国内产生和国外产生一般以 “常住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住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所得到的收人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也就是在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2.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是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工业增加值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

  3.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考生要注意,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因此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在充分就业情况下也会存在一部分“正常”的失业,如结构性失业。

  4.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指数总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之差,即

  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考生需要掌握两个问题,一是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有: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促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二是通货膨胀的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5.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国际收支中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

  (二)投资指标
  1.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政府以财政资金投资于经济建设,其目的是改变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完成私人部门不能或还原从事的,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却至关重要的投资项目。

  2.企业投资。
  考生要掌握一点,即企业逐渐成为了投资主体。

  3.外商投资。
  外商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间接投资。

  考生需要掌握外商直接投资的四种形式:
  (1)收购或兼并国内的企业;
  (2)外商在国内独自开办新企业或建立独资子公司;
  (3)通过投入资本或技术与国内投资者建立合资企业;
  (4)通过购买国内企业的股票,获得一定的控制权。

  外商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为:
  (1)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公开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发行总额;
  (2)国际租赁进口设备的应付款;
  (3)补偿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技术、物料的价款;
  (4)加工装配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物料的价款。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最大区别为,直接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拥有控制权,而间接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没有控制权,只能取得利息和股息。

  (三)消费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额,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大小和增长速度也反映了城乡居民与社会集团消费水平的高低、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弱。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以后形成的。居民储蓄量的大小首先决定于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同时又受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支出比例的限制。
储蓄扩大的直接效果就是投资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减少。

  (四)金融指标
  1. 总量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总量。
  其中,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