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又名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
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的高低;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将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反之则相反。
(4)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2.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则进口贸易额就越大。
(2)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则进口将增加,反之则相反。
(3)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的联系。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及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1.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
2.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2012多选题】下列政府对进出口贸易干预措施中,不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有( BD )。
A.自愿出口限制
B.出口信贷
C.歧视性公共采购
D.反倾销税
E.卫生检疫标准
倾销与反倾销
1、倾销的定义: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商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1)原产国标准;(2)第三国标准;(3)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的规定。
2、倾销的四种类型:
(1)掠夺性倾销:排除竞争对手后,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2)持续性倾销: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无限期地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3)隐蔽性倾销:出口商按正常价格销售给进口商,进口商以倾销性低价在进口国市场抛售产品,亏损由出口企业补偿
(4)偶然性倾销: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
3、反倾销措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以征收反倾销税为主。
(1)反倾销税是在正常的海关税费之外,进口国主管机关对确认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2)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纳税义务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3)WTO规定反倾销税的征收要符合的三个条件:第一,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第二,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第三,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