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要点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0-09-25

  三级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要点
  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仪态是服饰入时、坐姿随意。
  初诊接待时不正确的询问方式是:你有什么样问题需要解决,说吧;您能否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事吗;您找我空间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不正确的描述是没有必要告知对方什么是心理咨询;求助者不必了解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按照对方的要求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员时刻保守求助者的秘密;求助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
  初诊接待时应该正确把握的内容是避免紧张情绪、避免使用方言、严守保密原则。
  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依上级咨询师诊断的结果进行谈话、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分析进行谈话、依咨询员主动提出的内容进行谈话。
  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一般应该使用封闭式提问、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正确的是全神贯注地倾听、不随便打断谈话。
  控制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应该按照求助者的意愿来进行、运用技巧随心所欲地转换话题、控制会谈内容对咨询员最重要。
  对谈话法的理解正确的是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就应该将谈话维持下去。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
  对中立性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对其情绪和行为效应采取肯定态度、对其情绪和行为后果采取保留态度、对其情绪和行为的规律性给予保留。
  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测验的种类的谈话是鉴别性谈话;通过谈话了解病史和其他状态的谈话是摄入性谈话、针对精神变态和行为异常的谈话是治疗性谈话、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
  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咨询师对求助者谈话内容缺乏理解;咨询师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
  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不包括:间接性询问、开放性询问。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避免提问失误,绝对不能扭转对方谈话内容;保持中立性态度,但必要时使用批评性语言。
  使用心理测验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不必说明进行测验和选择某测量手段的原因、必要时不必征得上级咨询师的同意即可施测。
  一般资料的整理包括求助者的娱乐活动、自我描述、工作记录。
  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包括围产期母亲身体状况、家庭教养的方式如何、婚姻是否受到过挫折、目前对既往事件的评价。
  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不包括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和婚姻状况。
  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采用的方法一般是补充提问、测验资料、亲友资料。
  整理归纳临床资料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的情况;求助者人际、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条件、他人对求助者印象和治疗情况的评价;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
  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可能是过分随意的交谈可能形成暗示、咨询师的倾向性可能形成暗示、收集资料者也是后来的决策者、不能依情况灵活做出交谈计划。
  不同职业对资料的理解正确的是临床医生从来访者是否有病的角度看问题、行为主席者从学习和认知障碍的角度看问题、生态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非专业观察者常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了解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应该包括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疗效情况、到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对以往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正确评价。
  对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该因素随着形式的改变,其本身性质也改变;它是个别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表现有联系。
  对判断病与非病的原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背离一条原则不能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背离两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背离三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
  对症状自知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求助者出现某些思维障碍和行为的异常,说明自知力丧失;求助者能认识自己异常但不能做出解释,说明自知力完整;求助者能认识问题存在但不能分析原因,说明自知力完整。
  对心理咨询范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师应给予对方承诺以求得信任;咨询师不包揽一切,但可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心理有关系的问题都应该妥善的解决。
  对初步印象不正确的理解是,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行为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
  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是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判断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依据是任何单项测定均应该有可以比较的常模、诊断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对心理诊断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
  与心理诊断概念不符合的是内延方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应限制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
  对一般心理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问题内容尚未泛化、咨询效果一般较好、反应强度不太剧烈、人格没有明显异常。
  判断严重心理问题时应该考虑到求助者是否经历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内心的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心身及社会功能是否受到影响、是否存在着器质性的病变基础。
  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如实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要按共同商订的时间表进行心理咨询。
  对释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使用释义技巧时没必要先征得求助者的同意、指重复并评价对方话题后顺便提出另一问题、它是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中不大常用的技巧。
  对中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强迫对方停止谈话、直接建议转换话题。
  对引导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咨询师通过暗示转换话题、咨询师直接建议转换话题。
  谈话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可做笔录、谈话信息依靠临场记忆整理、交谈中一般不做笔录和录音。
  对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可减少双方共同探索的主动性、可产生不准确信息而延误确诊。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对方自我探索过多、谈话内容过于具体。
  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不正确的是可把思维障碍的症状加以讨论、能够改变求助者的个性和态度。
  使用心理测验时把握不正确的是为深入了解对方应尽量多做心理测验、使用心理测验的目的不一定只为诊断、特殊情况下可打破操作规定实施测验、有时依据心理测验结果可以给出诊断。
  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不包括求助者家属提供的资料最有可靠性和真实性、咨询师凭借经验可以对初期资料做定性分析、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对求医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神经症者常常有强烈的求治愿望、神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痛苦、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很少主动求医。
  对统一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人的行为只要在量与质方面和外部刺激保持一致,则必然正常、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与客观环境一致、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心理过程的内在协调一致是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标准之一、正常人群与异常人群的标准之一。
  对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