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知识点:心理发展的动力: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一)对遗传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的转变
(二)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与可变性
知识点:心理发展的历程
(一)要点: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与连续论(理解)
1.阶段论:心理发展的进程分阶段进行。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的质的规定性。
2.连续论:连续论观点主张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没有什么阶段的。他们认为阶段论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的变化。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1.要点: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识记)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其四阶段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2、柏曼(L.Berman)以生理发展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3、要点: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发展阶段(识记)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他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必多(LiBido)集中投放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以此为标准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
要点: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识记、理解、应用)
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半):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或称学步期,1岁半-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知识点:列昂节夫以儿童的主导活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6个年龄阶段为:
1)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0-1岁)
2)操作实物的活动(1-3岁)
3)游戏活动(3-7岁)
4)学习活动(7-11岁)
5)社会公益活动(11-15岁)
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知识点:施太伦(W.Stern)以种系演化作为分期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1)幼儿期(6岁以前):相当于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
2)意识的学习期(从入学到13岁):相当于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
3)青年成熟期(14-18岁):相当于近代文化阶段。
要点: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理解)
1.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非匀速性
以快速期为分界点划分阶段
各阶段具有典型特征
2.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
量的继续积累再进入新的飞跃
量变质变统一,形成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知识点:年龄、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关于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2、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大致对应关系表现为:
1)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它是随年龄而成长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也随个体年龄增长而积累。因此,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表现出心理发展水平与年龄之间有一个大致对应的关系。
2)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有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表现出与年龄的大体对应关系。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二)要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2.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3.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