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心理学:心身关系简史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0-08-18

  研究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具体说来,是关于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和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还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东西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看待心理的实质。心身问题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身医学、神经科学及哲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从心理学来讲,心身问题可表现为心脑问题、心理与生理的关系问题或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问题等形式。
  研究简史
  文物遗迹及现代世界上原始社会部族的有关资料表明,原始人早就可能相信人的躯体在活着的时候为灵魂所占据,躯体死后灵魂就离开了。约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墨子也有人死为鬼之说。但荀子却提出了唯物一元论的“形具而神生”的心身观。这一科学的看法经南朝范缜在《神灭论》中以“形质神用”的观点进一步阐明后,达到完善地步。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中虽也出现过一些非唯物一元论的形神观,但总的说来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思想史中的心身观则有颇不相同的境况。古希腊时尽管有像德谟克利特那样持“严格”唯物论立场的学者,但他与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一样把心(灵魂)看作像躯体一样,是物质的东西。尽管亚里士多德有关于身为灵魂之形的论述,但他并未一贯坚持这一论点,而且在当时影响也不大。相反,其师柏拉图的二元论由于受到基督教的支持而一直有巨大影响。至今柏拉图的这一论点在西方心身关系学说中仍留下明显的烙印。17~19世纪,随着产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出现了种种机械唯物论的、唯心论的和二元论的心身关系理论,其中R.笛卡尔的二元论起有重大影响。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心理学受到行为论的较普遍、强烈而持久的影响,除把情绪作为本能而与行为相互联系外,基本摒弃了对心理、意识的研究,从而也基本上抛弃了心身问题的探讨。在生理学方面,由于对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研究的进展,促使在生理心理学领域内开展了如W.B.坎农等有关情绪与躯体生理变化的大量研究(这里也有W.詹姆斯的情绪学说的影响),且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实践,引起了心身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这是20世纪前半期心身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50年代后,一则由于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趋于衰落,而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又开始复苏,二则由于在神经科学中对脑干网状结构、割裂脑、脑损伤、微电极技术及心理药物学等的研究与进展,心身问题遂逐渐集中于脑与意识关系的研究上。有关学者曾提出种种关于脑与意识的假说并召开一系列有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取得较显著的成就。在苏联,自19世纪后期以来对心脑关系问题的研究已作出突出的贡献,这是一条沿着И.□.谢切诺夫和И.П.巴甫洛夫的研究路线所取得的成就。谢切诺夫首先提出了关于心理为大脑反射的概念,巴甫洛夫以信号刺激与强化发展了笛卡尔关于反射弧的概念,大大克服了这一概念的机械性。20世纪30年代后,П.К.阿诺欣又以超前反映及反馈为特点的功能系统理论发展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60年代后,А.Р.鲁利亚又发展了阿诺欣的功能系统理论。
  重要理论观点 自中世纪以来曾出现过几种较有系统和影响的心身关系理论。
  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心身关系理论 ①中性一元论:认为心和身是某种中性东西的两个方面或属性。其中E.马赫的经验批判论是对西方心理学中心身关系理论具有最大影响的一种中性一元论。这是把经验作为统一心和身的中性东西的一种主观唯心论。如詹姆斯的激进经验论认为,在人的认识范围内,世界一切东西,如心和身,均由经验所构成,而经验的一个片段(如身)只有在它和别的经验片段(如心理)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其特性。W.冯特的心身关系理论虽常表现为平行论的二元论特点,但其关于两类经验同一性质的看法则同样属于马赫经验批判论的范畴。中性一元论表面为克服心身二元论,实则是把身统一于心的唯心一元论;②心身交互作用论:认为心与身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独立实体但彼此可以相互作用的理论。这是一种较早的典型的心身二元论,在西方最流行;③心身平行论:认为心身为两种各不相干的实体依同一步调而协同活动,也是一种典型的心身二元论;④心身同形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的形式与产生它的神经兴奋的形式相应,故此论可视为心身平行论的一个变式;⑤副现象论:认为心理现象只是由物理过程所产生的不起作用的副现象或副产品。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心身二元论;⑥心身等同论:认为心等同于身、心理等同于生理的一种二元论的心身观。由此可见,在西方心身关系理论中,除明显的唯心论和典型的心身二元论外,其余几种论点似乎都以不同形式企图克服二元论,但终因受传统的心身二元论影响较深,其实质仍为心身二元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20世纪中叶后,由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心身问题上的正确观点,逐渐出现了一些朝唯物一元论方向发展的心身理论。   基本概况
  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心理学图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探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健康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任务是探讨有关躯体疾病的心理学问题,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在这一点上,健康心理学同中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发展过程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首先受到预防医学界的重视。它是在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形势下出现的。美国从节约医疗保健经费开支与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出发,率先开始了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
  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讨论了心理学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强调心理学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外,还指出心理学应当研究有损人类健康或导致疾患的心理与社会行为因素,探讨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以及帮助人们学会应付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随后,成立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健康研究小组,并在此基础上,于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学分支,成为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图的第38分支,并创办了《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杂志》。Joseph Matarazzo(1982)是该分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提出了健康心理学的4项目标:第一,保持并促进健康水平;第二,预防并治疗疾病;第三,鉴别病因以及健康与疾病和相关功能障碍之间的相互关联;第四,分析并改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政策。 由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后的短短几年里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在欧洲不仅已成立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也都建立了为数很多的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和联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资金开展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国已制定出公众健康法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制定出有关计划。
  主要宗旨
  健康心理学是在行为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使心理学在行为医学和预防医学中发挥作用。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
  在预防与心理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学心理学图着重探讨行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机制以及矫正的方法。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出了积极的预防心脏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关禁烟、戒酒、限制高盐与高脂饮食的咨询建议,提倡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增强体质的锻炼,主张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养成良好习惯,并强调个人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培养自我保健等等。统计表明,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 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已经并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重要作用。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
  分类
  教育心理学
  * 学习心理
  ** 学习理论:联想反射理论,联结理论,认知理论,联结-认知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等。
  **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 学习模型
  ** 学习分类学说
  ** 学习准备
  ** 学习动机
  ** 学习定势
  ** 学习的强化
  ** 学习测量与评定
  ** 学习迁移:经验泛化说,分析概括说,相同要素说等。
  ** 学习的方式方法: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导学习,掌握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学习竞赛,潜伏学习,过度学习等。
  ** 学习差异
  ** 罗森塔尔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学习的心理卫生
  * 学科教学心理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自然学科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科教学心理学等。
  * 教育工艺学:视听教学,程序教学,机器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学辅导等。
  * 智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智力技能,操作技能,能力心理学图差异等。
  * 德育心理学:品德,品德结构,品德形成,品德发展理论,品德差异等。
  * 体育心理学
  * 美育心理学
  * 教师心理
  医学心理学
  * 意识障碍
  * 睡眠障碍
  * 梦游症
  * 感觉障碍
  *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等。
  * 注意障碍
  * 记忆障碍:遗忘症,错构症和虚构症,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等。
  * 智力障碍:智力落后,痴呆等。
  * 情感障碍:焦虑
  * 意志障碍
  * 思维障碍:违拗症,妄想等。
  * 强迫状态
  * 言语和语言障碍:口吃,缄默症,失语症等。
  * 人格障碍:精神病态
  * 性行为异常:同性恋
  * 心理防御机制
  * 紧张状态
  * 心理治疗:暗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奖励,生物反馈,催眠疗法,气功疗法等。
  康复心理学
  * 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儿童期心理卫生,青年期心理卫生,成年期心理卫生,老年期心理卫生,群体心理卫生等。
  * 健康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 病理心理学
  * 心理生理医学
  * 心身医学
  * 护理心理学
  * 临床神经心理学
  * 针刺镇痛的心理学研究
  * 缺陷心理学:盲人心理学,聋哑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