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心理咨询师(三级)辅导要点:社会心理学

来源:微学心理咨询师考试网发布时间:2011-05-16

  为了方便考生更好复习心理咨询师考试,育路网心理咨询师考试频道特搜集整理了2011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要点,便于考生参考学习,在此,育路网预祝所有考生金榜题名!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它们是孕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

  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力特(N.Triplett)莫德(W.Moede)。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它们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价值吵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关于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件。

  访谈中提问的技巧有:开始交谈时应有寒暄之词以调节情境氛围;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访谈时应与被访者保持交流,认真听、记,并适当给予被访者鼓励,但要避免诱导。

  应对拒绝的技巧包括:应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搞清拒绝的原因。

  问卷法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

  问卷的构成成份包括:指导语、问题及其备答案、人口学记录、结束语。

  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联想、强化、模仿。

  霍曼斯(1961)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有成功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米德。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参照群体、学校、家庭、大众传播媒体。

  道德社会化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

  教师的角色属于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包含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的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两方面。

  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自己、群体、他人的知觉。

  行为原因、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经验。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释作用。

  图式的作用包括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

  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近社会常模管理自己、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质等。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具有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

  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亲合的作用包括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避免窘境、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影响亲合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

  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包括社会控制的需要、对无能的。

  侵犯的构成包括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强度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罗伦茨。

  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首先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态度的特点包括内在性、稳定性、对象性。

  态度的成份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份、行为倾向成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内化、服从、认同等阶段。

  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有意图、威信、立场、吸引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态度转变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平衡理论、认知失调论、社会交换论。

  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中,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关于认知失调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可以养活失调、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文化价值冲突是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

  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新旧经验相悖、观念的矛盾。

  沟通的结构包括信息、反馈、通道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