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弗洛伊德早期案例
和其它很多事物一样,一个学派的发展总是经历着由诞生、兴盛到衰落的过程,精神分析也不例外。这里说的是所谓“学问”,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追根究里,循环往复,于是有因果论,着落在弗洛伊德身上,就是精神分析。但以西方理性主义为背景的因果论,走的是逻辑的路子,最终必要碰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中国人聪明,讲究“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提倡实修证悟,跳出因果,没有条条框框,达到“遍行无碍”的活脱脱的境界。弗洛伊德不像荣格,他很少谈及东方文化,而喜欢逻辑严密的因果论,想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故盛衰之数仍属必然。
不过,谈精神分析的盛衰还为时尚早,尤其在中国,现在是还连引进也正在初级阶段的;另一方面,精神分析所以延续至今而没有陷入僵化,与弗洛伊德的弟子们对经典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发展云者,在精神分析圈内往往被视为反叛,弗洛伊德的亲传弟子如阿德勒、荣格等,后一辈的如霍妮、弗洛姆等都是。但正与反相辅相成,讲因果论者自己也避不开。这是闲话。
弗洛伊德的一生,以1900年为界,大体可以分做前期和后期两段看。前期的弗洛伊德基本上处在一种孤独之中,此时他还没有进入名家行列,学究气也不多,为生计所迫开了一间诊所,一面挣钱,一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并以他过人的天赋打开了精神分析的大门。在他这一时期的文章中,各种尚处在形成阶段的猜想、观点和理论假设有很多都还在预示某种可能性,迸发着灵感的火花,透出一股鲜活的气息。这种情形在1900年出版的《释梦》一书中达到顶峰,连他自己也禁不住以颇为自负的口气说:“这本书包含了我有幸能做出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洞察力即使能让人有幸碰上,一生中也不过只有一次而已”。
下面就来看看他早期的几个案例。
一、安娜。O
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安娜。O,由于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的重要性,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安娜。O原名Bertha Pappenheim,生于1859年2月27日,卒于1936年5月28日。她的父母都出自名门望族,历史上很出过几个智力不凡的人物,母系这一边的后裔中,其中一位就是有名的大诗人海涅。安娜的母亲长于交际,与当时许多着名的商贾、金融家和犹太社团领导有联系,其兄亦为有名望的绅士。 安娜幼年时期的情况所见不多。她的英语很流畅,并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过着维也纳上流社会妇女的日常生活,骑马,做些剌绣。1888年,她与母亲定居法兰克福,此后她写过短篇小说和戏剧小品,出版过自己的着作,并热心于社会公益方面的事情,在当地颇有影响。1954年,西德曾发行一枚印有她画像的邮票,以示纪念。
按照布洛伊尔的描述,安娜一直很健康,成长期并无神经症迹象。她非常聪明,对事物的领会迅速,有十分敏锐的直觉,智力极强,有很高的诗歌禀赋和想象力,“但受到严厉的和带有批判性的抑制"。她意志力坚强,有时显得固执,情绪上总是倾向于轻微的夸张,像是很高兴而又有些忧郁,因而有时易受心境支配,在性方面发育很差。布洛伊尔将她描绘成一位”洋溢着充沛智力“的女子。
1880年,安娜21岁。这年7月,她深爱着的父亲患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竭尽全力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她自己也出现了诸多症状,如虚弱、贫血、厌食、睡眠紊乱、内斜视等。按布洛伊尔的说法,“这段时间安娜和她的母亲共同分担着护理父亲的责任。”症状迅速加重,发展为肢体的痉挛和麻木,并伴有交替出现的兴奋、抑制和失神(absences)状态。12月11日,安娜卧床不起,直到次年的4月1日才第一次起床。4月5日,她父亲去世,“她爆发出异乎寻常的兴奋,在这之后,持续两天的深度昏迷”。接着她似平静了些,但仍有幻觉和“失神”、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出现过语言方面的错乱和强烈的自杀冲动。布洛伊尔继续对她进行催眠治疗,通常的顺序是:
下午(安娜)处于困倦状态,接着,在日落时分对她采用深度的催眠,对此,她发明了一个技术性的名称“云雾”。如果在这个状态下,她能讲述白天发生的幻觉,思想清醒起来,显得平静而又快活,她会坐下来非常理智地工作、写字或画画直至夜晚。约清晨4时,她上床睡觉,次日又开始重复这样的顺序……
随着治疗的推进,安娜的一些症状消失了,但这并不完全是由于催眠的作用,因为布洛伊尔在一开始就强调说,安娜“完全不受暗示的影响,她从不受哪怕一丁点儿的断言的影响,而只是受争论的影响,所以对于安娜来说,症状的缓解不如说是自我暗示和渲泻的作用。
安娜的治疗过程几经反复,对她的症状、诊断和治疗的效果等都有众多学者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但其中至少有两点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