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天,小华到隔壁张丽家玩,正好碰到好朋友萧丽力也在,大家不知怎么就谈上了钥匙链。萧丽力说,她家有个钥匙链,可漂亮啦,是她爸爸从日本带回来的。那个钥匙链是个小公鸡形状,一身红,还是个立体的,只要一按它脚上的按钮,小公鸡的嘴就会自动张开,喔喔地叫两声。小华和张丽真羡慕萧丽力有这么好的钥匙链。第二天下午,小华去萧丽力家找她玩,碰巧她不在,萧阿姨热情地招待小华,说让她等等萧丽力,说罢就去做饭了。小华在屋里很想看看萧丽力说的小公鸡钥匙链到底是什么样子。可萧丽力从不许任何人动她的抽屉。小华又想:看看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便打开了抽屉,拿出了钥匙链。啊,好漂亮的钥匙链,小华想:“自己要是有一个那该多好啊!”这样想着,就把钥匙链放进了自己的兜里。过了一会儿,萧丽力回来了,就拉着小华下楼跳皮筋去了。
[分析]
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表现在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中。在采取决定时,自制力表现在能够按照周密的思考,作出合理的决策,不为环境中各种诱因所左右;在执行决定时,能够克服各种内外干扰,把决定贯彻执行到底。案例中的小华之所以拿走了萧丽力的钥匙链,是由于她抵制不住诱惑而做了错事,这说明她的自制力很差。因此,从小培养自制力是很重要的。
[方法]
1.协议法。例如,精彩的电视节目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家庭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而小孩的注意分配能力差,看着电视,却影响了吃饭。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改变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家庭成员可以达成协议:只有吃饱饭才能看电视。又如,对上街喜欢吵着买东西的小学生在带他上街前,可以约法三章:今天上街除了买什么外,其他的东西不能买。小学生要遵守这些协议,就得学会控制自己,慢慢地提高自制力。
2.比赛法。比如,要培养小学生控制自己不乱买东西,可以带两个或多个小学生一起上街,上街前提出要求,上街后谁闹着买东西的就惩罚,不闹的给予奖励。
3.反问法。小学生往往看到同伴有某样东西时,会产生自己也想有或把别人的东西拿走的想法。其实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别人有的,我理所当然也应该有。此时,教师只要按照小学生的逻辑思路问他:“你有的东西,某某有吗?”这种反问法,能使小学生意识到,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东西,所以能给自己的意识一个信号──要自我控制。
4.判断评价法。当见到其他小学生无自控行为时,让小学生判别那样做是否正确,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小学生明白,只有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才是好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判别,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控意识。当小学生表现出自我控制力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如小学生遵守协议,上街不吵着买东西时,应夸奖他表现很好,这有利于小学生强化自我控制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自我控制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