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心理咨询师《健康心理学》复习指导第四章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4-04-01

  心理过程与健康

  1、认知不协调理论。

  (1)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假设:

  a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

  b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2)认知元素间的关系:a不相干;b协调;c不协调;

  (3)认知不协调的强度:不协调程度=(不协调认知项目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4)认知不协调的解决方式:a改变行为;b改变态度;c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5)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评价:a贡献:理论的创新性;理论的广泛适用性;理论的推动力;

  b局限性:概念的模糊性;认知模式的过于简单化;解释模式的不确定性;

  2、什么是压抑?

  (1)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从而暂时减轻焦虑的心理现象。

  (2)产生压抑的主客观矛盾和失衡的主要表现:a自然本性与社会化的矛盾;b公正感与社会平等状况的矛盾;c需要与实现的矛盾;d生活方式变化和适应状况产生的矛盾;e人与自然的矛盾;

  3、正面错觉与健康的关系、产生原因及其积极调控。

  (1)正面错觉与健康:a幸福感和满意感;b关心他人的能力;c提高创造力;

  (2)正面错觉产生的原因:a错觉对比说;b错觉的神经位移说;

  (3)正面错觉的积极调控:a调整社会比较;b调整个体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参照点的比较;

  4、情绪调节的过程: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5、成就感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1)成就感对健康的影响:a自卑与优越的体现物;b特殊的文化期望;c某种文化标签

  (2)成就感的积极调控:a以社会关注作为价值标准;b确定适当的成就动机;c正确的归因

  6、亲和感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影响:亲和动机的满足,可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爱的需要,交往和动机的需要,可以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免于孤独寂寞而产生的抑郁,焦虑,痛苦等。

  积极调控:

  (1)提高自尊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2)正确对待亲和感与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关系。

  7、挫折容忍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概念:个人遭受挫折时能承受精神上的打击,能摆脱和排解困境而免于心理或行为失常的能力,也是意志坚韧的一个重要标志。

  影响因素:

  (1)个人生理条件

  (2)过去的生活经验

  (3)人们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包括程度、性质。

  (4)理想、信念、世界观

  耐挫折能力的培养:认知态度调适;行为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