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主管护师《内科学》冲刺考点(7)

来源:微学网发布时间:2011-05-09

  有关2011卫生资格考试,《内科学》冲刺考点的辅导对考生的复习起到非常有效的帮助,育路教育网特别为您搜集整理,内容如下:

  第八节 肺结核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结核菌 引起人类结核的主要为人型结核菌,牛型感染少见。结核菌有以下特点:

  (1)生长缓慢

  (2)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3)菌体3种成分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其中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可引起过敏反应

  (4)耐药性

  2.感染途径: 呼吸道,传染源是排菌的结核病人。飞沫最为常见。

  3.人体的反应性 感染结核菌后,机体可发生两种反应:

  (1)免疫力

  (2)变态反应:为结核菌侵人人体后4—8周,机体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产生的一种过敏反应,属于Ⅳ型(迟发性)变态反应。

  (二)分型

  肺结核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所谓原发性肺结核,是指初次感染结核菌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常见于小儿。病菌常沿淋巴管侵入,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并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播散。继发性肺结核通常发生在曾受过结核菌感染的成年人,病灶部位多在肺尖附近,结核菌一般不播及淋巴结,亦很少引起血行播散,但肺内局部病灶处炎症反应剧烈,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及空洞。

  从感染结核菌到形成肺结核的演变过程,由此形成5个常见临床类型:

  工型肺结核(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核。此型多见于儿童及初进大城市的成年人。

  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包括急性、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儿童多见,常伴结核性脑膜炎和其他脏器结核。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X线胸片见粟粒样大小的病灶,其分布与密度十分均匀。当机体免疫力较强时,小量结核菌多次、间歇经血液人肺时形成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临床症状较轻,病情发展缓慢,通常无显著中毒症状,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偶于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

  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和结核球也属此型。此型为最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多见于成年人。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视其病灶范围及人体反应性而定。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灶时,常呈急性进展,出现严重中毒症状,临床上称为干酪样肺炎。

  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此型病程最长,症状时有起伏,病灶常有支气管播散,痰中带有结核菌,为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X线胸片可见肺一侧或两侧有多个厚壁空洞,伴有支气管播散病灶和明显的胸膜肥厚,肺门向上牵引,肺纹呈垂柳状阴影,纵隔向患侧移位,健侧呈代偿性肺气肿。重者因组织广泛破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导致肺叶或全肺收缩,形成“毁损肺”。

  V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当机体处于高敏状态时,结核杆菌侵入胸膜腔可引起渗出性胸膜炎。除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胸痛和呼吸困难。早期出现局限性胸膜摩擦音,随着积液增多出现胸腔积液体征。X线检查,少量胸腔积液时仅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中、下肺野呈现一片均匀致密阴影。胸水为渗出液,草黄色,有时为血性,蛋白含量高,在体外易凝固,胸水细菌培养有时可找到结核菌,但阳性率较低。

  二、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患者随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飞扬亦可引起结核感染。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人体内,如饮用带菌的牛奶可引起消化道结核。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若肺部病灶进展

  播散,常呈不规则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呼吸道症状多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可有不同程度的咯血;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可有胸痛;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二)体征

  多数无阳性体征。干酪样肺炎时,可有实变体征。V型肺结核有胸腔积液体征。

  (三)并发症

  有自发性气胸、脓气胸、支气管扩张、肺心病等。

  四、有关检查

  (一)结核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也是评价疗效、随访病情的重要指标。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若痰排菌量多,直接涂片易呈阳性。痰菌量较少,可留取24小时痰作浓缩集菌检查。PCR法检测结核菌更加敏感、快速、简便,已在临床广泛开展,结核菌培养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发现肺内病变的部位、范围、有无空洞,也是肺结核临床分型的主要依据。胸部CT检查可显示微小的或被心脏、纵隔、肺门掩盖的病变。

  (三)结核菌素(简称结素)试验

  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目前多采用结素的纯蛋白衍生物(纯结素,PPD)。方法:通常取0.1m重结素稀释液在左前臂屈侧作皮内注射。

  结果判断:注射后48—72小时测皮肤硬结的直径,如小于5mm为阴性,5/u9mm为弱阳性,100d19mm为阳性,20mm以上或局部有水疱、坏死为强阳性。结素试验除引起局部反应外,偶可引起全身反应。

  临床意义:试验阳性,仅表示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患病,若呈强阳性,常表示体内有活动性肺结核灶。结素试验对婴幼儿的诊断价值比成年人大。

  结素试验阴性:除提示没有结核感染外,还见于:初染结核菌4~8周以内,机体变态反应尚未建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如严重营养不良、重症结核、肿瘤、HIV感染等,这些患者随病情好转结素试验会转为阳性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结素反应也可暂时消失;一些老年人结素试验也常为阴性。

  (四)其他检查

  严重病例可出现贫血、血沉加速,甚至类白血病样现象。

  五、治疗

  (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抗结核化学治疗对控制结核病起决定性作用,合理化疗可使病灶内细菌消灭,最终达到治愈。

  1.化疗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

  (1)早期病灶,内结核菌以A群菌为主,生长代谢旺盛,抗结核药物常可发挥最大的杀菌或抑菌作用。病灶局部血运丰富、药物浓度适当,有助于促进炎症吸收、空洞闭合,痰菌转阴,减少播散。

  (2)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结核药,可以杀死病灶中不同生长速度的菌群,还可减少或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3)用药剂量要适当,因药量不足,组织内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且细菌易产生继发性耐药。药量过大则易产生不良反应。

  (4)规律地全程用药,不过早停药,为化疗成功的关键。这是因为结核菌生长缓慢,有时仅偶尔繁殖(B、C菌群),因此应使药物在体内长期保持有效浓度。

  2.常用抗结核药物 (注意副作用)

  (1)异烟肼:是完全杀菌剂,具有杀菌力强、副作用少和价廉等优点。用药注意事项:慢性肝病、精神病和癫痫病人、孕妇及哺乳妇女忌用或慎用;避免与抗酸药同时服用;注意消化道反应、肢体远端感觉及精神状态;定期查肝功能;可抑制抗凝血药代谢,使抗凝作用增强。

  (2)利福平:为广谱抗生素,对A、B、C群结核菌均有杀菌作用。用药时需注意:肝功能严重损害和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用;体液及分泌物会呈橘黄色,使隐形眼镜永久变色;监测肝脏毒性及过敏等。

  (3)链霉素:对细胞内的结核菌作用较小,为半杀菌剂。主要不良反应是损害听神经,患者出现眩晕、耳鸣、耳聋和共济失调,严重者应及时停药,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不宜使用。过敏反应较少见。用药时需注意听力变化及有无平衡失调,进行听力检查;了解尿常规及肾功能的变化。

  (4)乙胺丁醇:为抑菌药。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用,可延缓细菌对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少,偶有胃肠不适、球后视神经炎,停药后多能恢复。用药时需注意:用药前、后每1—2个月检查一次视觉灵敏度和颜色的鉴别力。

  (5)吡嗪酰胺:能杀灭吞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与利福平、异烟肼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有高尿酸血症、关节痛、胃肠不适及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用药时需注意:定期查肝功能;注意关节疼痛、皮疹等反应;定时监测ALT及血清尿酸;避免日光过度照射。

  (6)对氨基水杨酸钠:为抑菌药,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可延缓其他药物发生耐药性。副作用较多,已被乙胺丁醇取代。

  3.化疗方案

  (1)长程化疗:指联合采用异烟肼、链霉素及对氨基水杨酸钠等药,疗程为12—18个

  月的治疗方案。如2HSP/10HP、2HSE/10H3E3,前两个月为强化阶段,后10个月为巩固阶段,H3E3表示每周3次的间歇用药。该方案因疗程过长,许多患者不能完成,疗效受到限制。

  (2)短程化疗:指联合用2个或以上杀菌剂,总疗程为6—9个月的化疗方案。常用方案如2SHR/7HR、2HRZ/4HR、2HRZ/4H3E3等。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短程化疗方案,可获得与长程化疗相同的效果,故目前广泛采用短程化疗。

  (二)对症处理

  1.毒性症状 有高热等严重毒性症状时,应卧床休息;并发结核性浆膜炎时,如脑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等可在有效抗结核药的基础上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和过敏反应,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及浆膜粘连。

  2.咯血 见支气管扩张。需重点掌握。

  (三)手术治疗

  已较少应用于肺结核治疗,仅适用于肺组织严重破坏,长期内科治疗难以恢复的病灶,如一侧毁损肺伴支气管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