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操小山
核心提示
对每个高考生来说,最为迷惘的一刻莫过于填写志愿书,面对全国众多高校及纷繁复杂的专业,家长和学生往往难以取舍。据悉,针对上述现象,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特意开发了《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它主要是为参加高考的考生进行一项兴趣爱好与能力倾向的测试,从而能帮助考生填报志愿。这项测试工作去年底在广东登陆后,有200多名广州学生进行了测试,有的学生认为有所帮助,而有的学生认为其并不科学,专家称此测验结果仅作参考,并不能当成唯一依据。
考生填志愿存在误区
昨天上午,根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网上公布的“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施测各省联系方式中,记者按照查找到的广东施测部门的联系方式,来到了广州市中山三路一座大厦七楼,找到了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这里就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广东进行“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的地点。
据该中心负责人袁主任介绍,填写高考志愿是每个考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但对于该选择什么专业,他们概念很模糊,更多的情况下是求助于家长和老师。在面对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200多个纷繁复杂的专业时,家长和老师多是从学校声望、未来毕业后的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方面考虑,结合孩子成绩水平,最终的目的是力求最大的录取可能性。这种做法使得分数成为填报志愿的唯一标准,家长认为只要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专业是什么并不重要,这种做法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倾向。
误区使孩子部分厌学
据了解,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现状,在很长一段时间潜在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使有些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据有关权威机构初步调查显示:有30%~50%的在校大学生因为高考时填报志愿不当,入学后对自己所读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由此导致厌学。考生辛辛苦苦地考上了选择的专业,学了半年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发现所报专业的学习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因而他们感到没有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能力测试会成为趋势
据悉,该测验系统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基础教育司、就业指导中心成立的“升学与就业指导课题研究组”,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去年正式通过官方认证向全国各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推荐。袁主任告诉记者,其实升学前进行这种特殊测试,在国外早已是普遍现象,只是由于我们国家高考制度的特殊性及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使其还没有形成气候,但不久的将来,这种测试会成为一种趋势。
收费每人每次55元
由于国家教育部财务司规定,该测试属于面向社会的非强制性技术服务项目,不属于政府行为,因此,要严格按照《关于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有关收费问题通知》的规定收费,但一定要本着非盈利性、低收费的原则合理规定收费标准。目前广东的收费标准定在55元每人每次。
□实例
学生甲:测试更了解自己
记者从一名高二学生的测试报告中看到,在兴趣特点上,对她的评价是热情、好学、喜欢与人交流、社会责任感较强,热衷公益事业。在能力倾向测试上,测验结果是能比较迅速地认识物体或图形的有关细节,基本可以抓住事物特征,但在观察过程中有时容易忽略一些环节和现象;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善于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协调、控制、沟通和组织能力;能从大局出发考虑工作,但有时缺乏创造性的方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非常强;对数字敏感性、推理能力强。由此得出适合这名学生的专业包括:社会学类、教育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心理学类、临床医学类等。
学生乙:测试并不很准确
华师附中已做过测试的一个学生称,当时是自愿去测试,主要想看看自己能力在哪里?但做完题后,觉得题目有点片面、简单、雷同,在前面兴趣能力分析、倾向测试上还比较准确,有些作用,但要与专业相匹配就有些误差。对结果的解释有些不对位。
□话你知
如何来测试
测试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兴趣测验。该系统建立是通过对全国54所学校的12730名高三学生进行大量的“喜欢、不喜欢、非常喜欢、非常不喜欢”的试题问答,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高中学生职业兴趣可分为七个类型,即技术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事务型、自然型,并对不同类型喜欢从事的职业一一对应。如:技术型性格表现为稳重踏实、崇尚实干。偏爱与具体有形的事物打交道,不善社交。喜欢从事的职业有:信息工程技术人员、飞行员、机械师等。社会型性格表现为热情友善、善于表达,喜欢倾听和了解他人,关心社会问题,但缺少竞争意识。喜欢从事的职业有: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导游等。
二是能力倾向测试。这一测试主要借鉴国外一些多项能力倾向测验,通过我国心理测量学专家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确定符合国情与现实需要的测验维度,总结出七个方面的能力即:空间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社交能力、言语能力、管理能力、数学能力。而在兴趣测验的七种兴趣类型中,除了艺术型外,其他的六类兴趣相对应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都包涵在这七种能力倾向中。
□各方说法
广州市招生办吴强主任:
负责多年广州市招生工作的吴强主任表示,发达国家在中学生升学时,都会通过专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测评。而我们国家还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又是必须的。他表示就招生工作而言,希望有更多的严谨而科学的机构能给学生提供升学帮助,但正确的升学指导指导,则必须要达到“科学”与“经验实践性”的双统一。
华师附中李之宁老师:
华师附中心理研究室的李之宁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新的高考心理咨询服务,想法还是很好的。从该校做过测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在测验后,对自己有了更清醒明确的认识,相应地对自己的志愿选择和将来也更有信心。李老师同时表示,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仍有不少工作有待改进。
大学生质疑其科学性
记者随即采访了部分在校大学生,他们称填写志愿时自身兴趣爱好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兴趣有时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不到深恶痛绝的程度,不会轻易考虑退出所在行业。对于这种新出现的高考心理咨询现象,部分在校大学生存在疑问。他们认为,对于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甚至未来职业这些不可预见的、比较抽象的因素,不宜用太过量化的方式进行界定,它的普遍科学性到底有多高呢?而且,一个人的性格、兴趣和潜力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总是受到方方面面内外因素的影响,很难有一个预定的发展方向。再者,匹配出的专业最终还是要受到如就业形势、自己的成绩、院校专业的设置等现实因素限制。
□专家观点
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随后记者采访了广州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李幸民。李教授说如果采用了信度、效度高,标准化的科学量标,严格控制测评情景和指导语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科学解释,一般是不会出现太大误差的。但万一操作不规范,导致错误出现,则很可能对学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例如误导性的自我暗示会给学生在自我塑造过程中造成很大心理阴影,出现情绪抵触等情况,学生万一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就有可能导致某些极端行为,所以提醒广大中学生及家长,任何测评都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可能当做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