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生三座大山压心头

来源: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发布时间:2017-03-05

 
高考落榜生全德斋在自家的小院练习吉他秦小为 摄
高考落榜生全德斋在自家的小院练习吉他秦小为 摄

我省今年高招录取工作现已顺利结束。今年我省有4万余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其中有16489名考生被本科学校录取。尽管我省高考录取率高达八成以上,仍有部分考生不幸落榜。选择复读的落榜生,心情都如一粒石子沉入水底。

案例一

心情失落如同离群孤雁

今年高考录取最后一天,昌江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小李下定决心重读高三。小李考了400多分(文科),上了专科高职批录取分数线,在填报志愿时,他还在鼓励自己,顶住,今年能走尽量走。他没想到,在专科高职批中有好几十人的考分在600分以上,第一志愿投档后,连500多分的学生都落了下来。小李所报的志愿算得上热门,连补报志愿的机会都没抓住,说不倒霉都不行。

小李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家境很不好,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补渔网的镜头,母亲的白发覆盖着皱纹,自家的渔网已经千疮百孔。高中三年,无论心情多恶劣,小李从不放弃靠努力改变命运的理想。他是学校优秀团干部,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昌江中学有很多优秀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大家彼此鼓励,统一行动,苦中有乐。有集体的温暖中,物质贫困的小李每天都很快乐。可这一次,快乐突然被丢光了,要好的几个同学全都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起程去全国各地上大学了。只落下了他一人。

一向自认为坚强的小李开始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怀疑,自己真的能改变家庭命运吗?或是像父辈一样,在渔船上摇着零零碎碎的日月?

教过小李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最近他调离昌江中学,高考成绩公布后,接到过小李打来的几个电话,他每次总要说“我考砸了,很对不起你们”,可是从音调上听,他心中还抱着希望。可自高考录取结束后,再也没接到过他的电话。

案例二

高考失利怨气化为勇气

高考前,很多同学和亲友都认为小林可以考上重点大学,没想到,平时考试总排前几名的小林高考才得了580多分(理科)。按说依此考分完全可以被普通大学录取,可小林不干,他坚持复读。

海口一所民办学校负责招生的副校长对记者说,小林要求来学校复读,好几位老师劝他说,明年的高考模式可能对复读生不利,今年能上大学就不要复读。可这孩子看起来很倔,当场交了钱,马上就插进高三上课了。

小林的志向是考重点大学,即使考不上清华、北大,至少也要上“211”。高考失意让他憋了一肚子气,后来,气恼变成了勇气。“干吗要被一棒子打死?我一定要考上重点。”小林认为自己复读的胜算较大,一是家庭条件较好,不用有后顾之忧;二是他基础好,自认花一年的时间训练课改后新的考试方式并不困难。小林说,他一向认为学校的实力能左右前程,如果到自己不满意的学校上学,要过4年不开心的生活,而如果复读成功的话,只过1年不开心的生活而已。比比看,还是复读划算。

三大复读现象

〔现象一〕

明年高考模式发生变化 课改变化压碎复读梦

琼海落榜生小苏放弃了复读,选择外出打工。她务农的父亲对记者说,明年高考要改革,再读也没希望了。比小苏运气稍好的高考生被专科学校录取后,即使心里感到不如意,也毅然而决然地去上学了。

今年考生选择复读压力实在极大,众多教育界人士一一列举考生选择复读将面临的不利因素。其一是,非课改模式下成长的考生,与课改首批毕业生同搏考场,胜算的把握不会很大。作为我国首批高中课改实验区,2007年,经历三年课改熏染的首批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明年高考到底会出什么样的题,现在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命题的标准要与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接轨。如果今年的考生选择复读参加明年高考,这就意味着,他要用1年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适应应届生们演练了3年的学习模式。海口景山学校特级教师张一说,对于必修课而言,复读生还比较容易适应,对于选修课而言,想尽快适应很难,而如果不得要领,有可能连题都不会做。

2006年高考,学生考的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而明年的高考模式已经确定将变为“3+3+基础会考”,原本捆在一起的科目,明年将单独分科考试,以适应超量给题,选择做题的需要。应届毕业生在平日练习里,对类似的题型能捻轻就熟,而选择复读的考生对考试模式、考试时间的变化能适应到什么程度,尚待考验。

老师们还指出,今年的高二学生已经进行基础会考,与以往会考不同的是,基础会考的最大特点是“文考理、理考文”,即文科生要考物理、化学、生物及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理科生要考政治、历史、地理及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考试成绩的10%将计入明年高考总分。今年选择复读的往届生明年须参加基础会考补考,否则这一块成绩将缺失。但补考谈何容易?这意味着他们要重新把一些可能早已遗忘的知识点找回来,否则跟应届生拼肯定吃亏。尽管10%看上去不是特别多,但是以每科100分、最多可折出40分来计,谁能在高考考场上丢得起40分呢?

〔现象二〕

教育部门禁招收复读生 找所学校真的很难

教育部于200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

从那时起,复读便如同地下活动般隐秘,上重点中学复读不是走不通,但一定要找准门路,还要交高额费用。我省教育部门对高考复读现象的态度是“坚决制止公办普通中学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的行为,对已经招收高中毕业生复读的要给予清退”。理由是,一些公办普通中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复读使本来已经短缺的高中教育资源更趋紧张,其收费问题也没得到有关部门许可。

最令复读生郁闷的是,学校在对复读生挑三拣四,只收分数高的复读生,如果考分低,即使花大把银子也不管用。

〔现象三〕

自卑、焦虑、淡漠 难以驱逐的灰色心理

一些高中老师认为,复读学生的心理压力要远远大于高三,对于他们来说,做好心理调节十分必要。

据了解,很多复读生在心理上突出的表现是:自卑、焦虑、淡漠,低分复读生表现更为突出。由于经历了高考失败的打击,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精力都产生了怀疑:在家庭中,他们感觉无法面对家长;在周围邻居眼中,感觉低人一等;在同学中间,觉得技不如人。焦虑几乎是所有复读生的“通病”。最大的表现是考试中的患得患失:复读期间,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试,他们都非常敏感,一旦成绩不好,就会非常着急,而这种情况在普通高三班,并不是特别明显。考个好学校,这几乎成了他们的唯一信念。越是这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焦虑情绪也越重。

针对复读生的几大心理特点,有经验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调节: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释放压力。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否则整个“高四”过程,会一直处于低落与失败的状态。要学会自我减压,具体说,就是要学会宣泄和转移情绪以及自我安慰。复读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会接踵而来,每一次考试都有进步是不可能的,复读生要学会正确看待平时的考试,通过考试检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学会转移情绪,用打球、听音乐等娱乐形式,来转移自己的心理焦虑。

高考落榜不是一场噩梦

湘江评论

日前,高考各类分数线已经确定,录取工作正全面展开,高考学生可谓是“几家欢几家愁”。过线的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没过线的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高考固然是通往成才之路的重要通道,多年来,很多地方,很多家长已经把高考等同于光宗耀祖,进士及第,望子成龙的心态可见一斑,无数的考生也为了命运,背水一战,种种心态的唆使,让高考背负上沉重的希望。

其实,高考的成绩不能说明一切,高考的失败也并不意味着输掉了一生。人生路途的偶尔失意,也许会是立志奋进的动力,成为通往成功的阶梯。历史上,就有很多在逆境中奋起的例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因科举名落孙山而郁郁寡欢,后奋发努力,成一代名家。清代的田文镜虽有过参加乡试的经历,但未得科名,后以监生出仕,一心为国,不避嫌怨,推行新政,很快就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孙中山先生也是在科举失利后,推行三民主义,最终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落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临场发挥失常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高考落榜的原因。高考落榜绝对不是对一个人的否定,高考落榜也不意味着人生就此失去价值,实现人生价值也非只有高考这“华山一条路”。开放的多元社会中需要大批的实用人才,上不了大学,可以上高职,上技校,学得一技之长,通过自己掌握的技能,一样可以在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没有上过大学,电脑界奇才戴尔没上过大学,中国的韩寒也没有上过大学,他们从从另外一个侧面诠释了“上大学”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良材始于平伍,名驹出自历险”,更有一大批落榜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致富状元”,“岗位标兵”,“科技带头人”等优秀人才,这些实例不胜枚举,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有取得不平凡的成绩,在工作实践中一样可以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创业者之歌。高职生,技校生是普通劳动者,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观念一变天地宽,掌握的一两项技能,就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从外企到中小企业,再到民营企业,也可以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何其之大。可见,成才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没有必要都去挤高考那座独木桥。

一言蔽之,高考落榜不是一场噩梦,高考落榜也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志向。“劳动最光荣,工作没尊卑,岗位无贵贱,行行出状元”,惟愿千万落榜生能有一颗平常心,学得一技之长后,从零开始,脚踏实地的扎根于日新月异的大社会,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努力拼搏,在广阔的人生大舞台上大显身手,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