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家长问小编,孩子要高考了,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对。小编根据以往的资料来看,其实很多家长在这个时间段都是为孩子考虑,但孩子还在抱怨你,是因为你没把握好一个度,小编告诉你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系要有度
现在有些家长求胜心切,动辄就问这次月考好多好多分排好多好多名次,孩子很反感。最近有家长反映和孩子相处,一谈到学习就有些紧张,该怎么办?四个字——从外围入手,学会曲线救国。比如身体,比如心情,比如跟同学相处。当然也不要过“度”关注。父母往往认为,为了支持孩子高考,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
现实中有不少考生不洗衣服、不做任何的家务,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梳头都要包办。如此细心的呵护,无形中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另外,有些孩子临近高考催着父母给租房子,这也应引起家长重视,其实这些孩子成绩也未必就因此进步了,生活应尽量保持“常态”,万不可一惊一乍。
平常心,平常事
这个时候,考生们最怕父母做什么事,最希望父母做些什么?我们先来听听考生们的心声:“最怕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催我,要考试了,不能怎样怎样,快去看书之类的,施加压力。我希望他们能像往常一样,最好能在我心情烦躁的时候,耐心与我沟通,做我坚实的后盾。”、“我最想听到爸妈跟我说,高考并不是唯一取得成功的路子,只要自己尽力就好,无论结果如何,都支持我。一定要考上一本,不要辜负父母期望之类的话,最好别跟我说,只会增加我的压力,得不偿失。”、“我现在最怕听到爸妈说,高考一定要好好考,每道题都认真做等各种指导如何考试的话。我也不希望这段时间他们表现得太紧张、激动,对我采取特殊待遇。”……
没错,家长的叮咛与关切如果每天重复,只会让孩子感到喘不过气来,其实,很多考生反映,一句“今天累了吗,好好休息”就抵过千言万语,让孩子内心既感到温暖,又充满继续努力的动力。
关心要细致
学生迎接考试,家长做好后勤保证,这是每位家长都必须具有的服务意识。但是从学生的心理感受方面看,家长的关心未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正在那冥思苦想,爸爸走来好心相问:“复习得怎样了?”学生刚进入连续思考状态,妈妈端来一杯热汤:“先喝了再复习”,此时,学生不得不切断思路。学生坐在书桌旁专心学习,家长把牛奶悄悄送上就行。
另有一些家长,临到考试时就怕学生吃不好,影响了考试,于是就努力改善伙食。结果大鱼大肉,使学生生理失调,学习精力不济,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更有一些家长,从广告上东查西找,给学生买营养品、补脑液一类,希望创造以吃促学的奇迹。从曾经这样“吃”的同学反映的实效性看,往往是白花钱,不顶事。
因此,家长的心理关心要细致,物质关心要科学。平时住校的学生,考试期间仍应住校。家长平时不常到学校看学生,考前和考试期间也没有必要伴在学生身边。
助力、压力要分清
许多家长这样形容自己:“高考近在眼前,这关系到孩子命运,作为家长,要说不激动、不着急,那是假的。”家长们持有这种心理的同时还要安慰考生们,让考生尽量放松。但越是这样,结果反而事与愿违。一位高三同学说:其实我本来并不太紧张,但妈妈老是叫我不要紧张,她经常这样说,本来没什么感觉的我反倒感到紧张了。晚上她跟我说好好休息,别想太多,等我关灯睡了,她还会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看我是不是真的睡着了,结果倒把我弄醒了,有时候一晚上她要看好几遍。
我想她肯定比我还紧张,对我抱很大期望,所以我很担心考不好,结果晚上就睡不着了。”这就可以看出,天天叫孩子别紧张,但实际行动却恰恰让孩子紧张。想让孩子放松,嘴上说得多了,其实就变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反而会适得其反。
最后,小编想说:高考复习进入冲刺阶段,家长的“爱”不要变成“甜蜜的负担”,家长的“望”不要变成“压死骆驼的稻草”。总之,一句话,自然的才是最好的,一切都回归日常,您的那份心,孩子也自然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