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将中学教师上岗培训机制引入大学教育

来源:考试大发布时间:2008-05-04
 2008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开始在该校各师范专业内引入全新的“多维立体实践”教学模式,正式将原来在中等学校中完成的新教师上岗后引导、系统培训机制提前引入大学师范教育阶段,旨在解决“新教师失语”这一困扰国际教师教育学界的难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消失的教案”:心理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宽敞的教室、洁净的讲台、凝神听课的学生、侃侃而谈的自己……这些都曾经是刚刚走上讲台执教的年轻教师王力心中构想的美好工作图景。然而,新学期第一节课就将他的设想冲得支离破碎:面对满满当当的一屋子学生,他脑海里背得滚瓜烂熟的教案竟然变成一片空白,为了掩饰窘态,他连忙回身写板书,谁知道拿着粉笔的手颤抖着,在黑板上怎么也写不出一个字。他颇为忧虑地问心理医生:“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心理疾病?烂熟于心的教学内容怎么就‘消失’了?”
  与王力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国内某名牌大学的师范生小张。小张生性开朗,在学校还担任学生会的实践部长,各门专业课成绩优异。最近正值找工作的高峰期,凭着优秀的条件,小张与几所重点中学联系了试讲,但一走上讲台,他就会莫名其妙地变得紧张。因此,他投出的数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
  其实,“消失的教案”在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和求职的大学生中并不鲜见,据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去年的一项调研数据表明:约有73%的人会表现出临场忘词、怯场幽闭、目光恐惧、思维空白等现象,其中约有两成症状严重,受调查人群的平均恢复期为2至10个月,最长的长达两年多。
  “新教师失语”:国际学界争相解决的难题
  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学农告诉记者:“这些是‘新教师失语’的典型表现。”教师教育学将一名接受过师范教育的准教师到一名成熟适岗的教师之间的阶段叫做“青涩期”或者“养成期”,在这期间所出现的心理症候和能力受缚感统称为“新教师失语”。根据目前的教师教育实践,“新教师失语”无法用专业课学习、人际交往活动、培养个性特征等因素来“治愈”,也就是说,“哪怕你能面对几千人发表一次精彩的演说,却可能上不好一堂只有几十个学生的公开课”。
  因此,这一看似简单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际教师教育学界的难题,它不仅会带来新教师个人难以消除的挫败感、迷失感和心理负担,还会严重地影响师资培养质量和上岗流程,甚至有一些“失语者”无法适应漫长而艰难的“养成期”,终生告别了原本充满希冀的讲台。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通过专门针对新教师的“养成期培训”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瑞典采取新教师在教学中自己摸索,再进行定期测评的做法;英国等国家对此也有一些教育及培训举措;香港政府从2006年起就开始大力投入资金和人力,推广“课堂学习研究”等情境模拟培养。
  “这些做法总体上零散、缺乏系统且不尽科学。”李学农分析说,单方面强制性地放任新教师进入教学环节,再以评价体系来校正,或者将新教师“隔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做实践性研究,都或多或少地阻碍了现代师范教育的科学发展,并非长远之计。
  “多维立体实践”:一种有益的尝试
  中学名师执教大学讲台、师范生在中学课堂上课、全方位实时评估……据介绍,南师大此次针对“新教师失语”而试行的“多维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将着力改写传统的师范教育,旨在实现高校与中学之间的师范生培养、养成期培训、教育资源整合三个环节“无缝链接”:
  一是“多维师资教材”。除专业课教师外,设立中学名师专家讲坛,聘请来自中教第一线,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或特级、教授级)教师进入课堂担任主讲教师,结合实际讲解课程改革、对学科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教学规范与教师素养进行解读。
  二是“多维教学氛围”。定期组织师范生赴中学教育基地实地教学观摩,参与名师、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和教学交流活动,在观看、分析和评论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然后按照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教学设计。
  三是“立体实践评估”。所有学生必须在教学实验室里实施课堂教学演练,完成相关的听课记录、分析与评价报告,并采用形成性过程评价来记录和反映师范生培养中的各方面变化与成长,由此给出课程成绩评定。
  南师大“多维立体实践”为创新师范教育、缩短新教师培养周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李学农教授也表示,“新教师失语”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进行长期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