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师资格考试:第十章商业物流现代化

来源:来源于网络发布时间:2009-07-27

    物流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以流通体制的 
    优化和多元化、规模化、管理制度化、组织社会化和专业化、劳动手段先进、劳动者高素质为标志,以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综合性为特征,包含了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的现代化、物流组织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物流现代化的概念
    一、物流技术的具体内容
    物流技术是实现物流的手段、采用的技术装备及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总称。商业物流技术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用于物流全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通用技术和适用于物流不同方面的专用技术两个层次;
   (一)物流中的通用技术
    l、标准化技术,主要解决流通中各类活动的接口问题。包括商品分类编码、信息编码、信息交换技术、包装标准化技术、装备设施的通用性等;
    2、质量保证技术,主要解决商品和服务质量保证和责任问题。包括快速技术和设备、TQM技术、赐09000系列标准应用技术等;
    3、信息技术,主要解决流通管理中信息收集、传递、分析、整理、决策、反馈等。
    (二)物流中的专用技术
    1、物流装备设施技术
    物流装备设施技术是与物流诸要素活动有关的专业技术的总称。物流装备设施技术,既包括相应的物流设施,如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库建筑等,还包括物流装备设施中的共性技术和个性技术。
    (1-)物流装备设施中带共性的技术,有自动化技术、人机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微电子和软件技术、环保技术等。
    (2)物流装备设施中带个性技术,包括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技术、搬运技术、堆码技术、养护技术、安全防卫技术、监控技术、保鲜技术、计量技术、检测技术、仓库设计技术、物流信息网络技术、配送技术、储运设施的环境保护技术、农副产品收购技术等。
    2、物流中的管理技术
    现代化的管理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物流中的管理技术是指为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应用技术,以便各物流设备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使用。物流管理技术目前集中体现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最理想的物流方案上。物流管理技术能够在不改变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能力,获取理想的物流目标和经济效益。物流中的管理技术,包括宏观管理技术和微观管理技术。
    (1-)物流宏观管理技术,有优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物流状况动态监控管理技术、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等。
    (2)物流微观管理技术,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技术、质量保证、系统管理技术、资金管理、人事管理等。
    二、物流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一)配置和开发物流硬件阶段
    物流硬件的开发和配置,主要是由于流通进步的迟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实现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持续不断的生产设备现代化和生产方法的更新,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体制。大规模生产的结果是,商品生产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商品价格低廉到能为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因而引起大量购买力的形成。这样,商品购销业务量大大增加。在商流方面,出现了百货商店和联合商店,都是商流的技术革新的一种表现。购销业务增加的结果,带来了物流活动量的增加,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物流活动是一种技术体系,并且开始把其它领域已开发出来的技术应用到物流上。在运输方面,以运输大量原油的超级油船为象征的专用运输船,和以铁路、公路、水路为代表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以及最近迅速发展的航空
    运输;在保管方面的高层自动化仓库;货物装卸搬运方面的自动分类装置;或利用电脑和电传的物流信息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设施的相继出现,正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的要求而采用各种技术革新的结果。
    (二)物流系统化管理阶段
    物流现代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配置各种机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狭隘概念。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意义上来评价物流效率的要求。具体地说,不仅要用硬件技术改善物流,而且要用软件技术改善物流。因为单纯依靠增加现代化的物流设施的投资,以硬设备为主来提高物流效率和能力,虽然能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但要实现真正效率化的要求,还必须以软件技术来改善物流体系,通过改变物流制度,提高整体效率,对物流实行系统化管理,对物流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对体制的合理性、效果程度的评价和管理;
    2、对物流系统的综合效果的评价和管理;
    3、对物流活动的效率、生产率,以及对整体的贡献程度的
    评价和管理;
    4、对国家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管理。
    在这一阶段,建立物流中心,改变运输机构,实行共同配送等,已成为改善物流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现代化
    前面已经提到,物流装备设施技术是与物流诸要素活动有关的专业技术的总称。物流装备设施技术,主要包括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技术;搬运技术、堆码技术、养护技术、保鲜技术、计量技术、检测技术、仓库设计技术、物流信息网络技术、配送技术等。
    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输系统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运输可分为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五种主要方式。尽管这五种运输方式使用不同的运载工具、不同的运输线路、设备,但是都具有运输面广、点多、线长、流动性大、连续性强等共同特点。交通运输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运输技术的发展。
    1、加快运输线路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运输体系有了很大发展,旧中国遗流下来的种类不全、布局不合理、线路少、技术水平低的状况有了f良大的变化,现在已经形成了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几种运输方式组合的综合运输体系。我国运输体系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运输结构仍然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间缺乏合理组织,主要是水运、公路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而铁路负担过重。我国铁路路网密度小、复线率低、技术条件差、负荷重,不少路线已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就需要从我国的实际状况出发,建立一个由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结构合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铁路运输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加快铁路建设中,除铺设必要的新线外,近期主要以提高通过能力为中心,对主要干线进行技术改造。为适应重载、高速、大密度行车的要求,铁路线路应采用重轨、长轨、高质量岔道、整体道床,合理配置区段站、编组站和机车车辆段,在站场和站内采用先进设备,实现铁路运输作业的自动化,要提高公路路面的质量和等级,适当地建设高速公路以适应短途运输的发展需要;港口、码头要根据需要建设不同泊位的专用码头,设置先进的装卸机具;同时要注意内河运输、管道运输等输送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注重运载工具的发展。在铁路方面,加快牵引动力的改革,尽快实现内燃和电力牵引,并积极研究新型的牵引力大、节省能源、使用寿命长的机车,车辆结构采用轻型、耐腐蚀、高强度材料,向大型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在水运方面,要提高专用远洋船的比重,积极研究吃水浅的大型沿海运输船舶,内河船型要向标准化、内燃化方向发展;在民航方面,要积极发展适用于国内运输的各种专用机、宜升机和短途飞机以及适用于国际运输的大型飞机。
    3、运输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在运输行业管理方面积极采用电子计算机,光导纤维、无线电通讯等先进技术,使运输生产朝着高度自动化管理系统发展。
    4、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程度,被认为是一个国家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集装箱运输具有安全、迅速、简便、节约的特点。开发集装箱运输,对促进装卸机械化,提高运输设备装卸效率和工作效率,减少运输损耗,保证货物安全,简化理货手续等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集装运输的必要条件是:货流稳定,商品运输量大集中,运输工具比较先进,在运输过程中各个环节要更新相关运输、装卸设备,创造水路、铁路、公路的联运条件,以实现从发货人到收货人的"门对门"的运输。我国现在有不少车站、港口不能办理集装箱运输,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起吊装卸集装箱的机械设备,由于行车、吊车、铲车等起重设备不配套,以至无法办理集装箱运输业务。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开发,集装箱正在向大型化发展,目前即使已经配备了起重设备的车站、港口,也面临起重设备配套的新问题。此外,为实现集装箱的水路和公路联运,这些都是在开发集装箱运输时所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仓库的现代化
    近年来,一些国家在仓库的设计、仓库的设施等方面实现了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代化的仓库,不仅要充分发挥仓库的使用效能,满足商品储存的要求,同时要针对商品的特性,采用先进设备,确保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必须做到吞吐快捷,以利加速运输工具的周转。实现仓库的现代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化冷库。肉类、禽蛋以及果品等新鲜货物的储存,必须具备相应数量的冷库或恒温仓库,为提高对冷库的自动管理程度,建立自动化冷库很有必要。由于在冷库中的自动设备,无论是钢材的低温性能、润滑油的性能、电气零件的低温性能等与在常温下是不同的。通过来用低温性能好的钢材和润滑油,以及在电气箱内设加热器等措施,在技术已经取得成果。
    2、自动化立体仓库。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了这种仓库。这种仓库是指用货架储存货物,用堆垛机配以其它机械进行作业的入库、出库、保管自动化的仓库。主要特点是:单位面积储存量高,节约土地,节省人力,容易做到货物的先进先出,避免货物在转运场损伤。
    3、粮食筒仓,为满足粮食的储备、中转以及散装运输的需要,各国都建有大型机械化立筒式粮仓。其主要特点是:储存量大,吞吐周转快,特别有利于运输工具的周转,我国在一些大城市和港口也建有一些粮食简仓。
    三、配送系统的现代化
    配送体制是现代化物流的组织形式,配送中心是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它的高效率和商速度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其中先进的通讯设备,包括计算机的联网及广泛使用,技术设施(包括托盘、集装箱、自动分拣系统、各种装卸搬运机械)及仓库的立体化和自动化,更重要的是还要全国物流系统的系统化、标准化等。这就要求有较高的工业生产水平。
    它要求生产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制造上就要考虑到物流设施的合理配载要求,并且要求商品有条形码,以利于计算机及分拣设备的操作使用。要求产品质量稳定,使用户对配送产生信赖感,以巩固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运输条件要求便利、畅通。
    此外,还要求具备配送的管理人才、资金以及现代化经营管理意识等条件,才能实现社会化的、高效、畅通的配送体制。
    配送系统的现代化,主要面临的是配送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建立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配送信息系统是一个收集和处理配送管理信息,为配送作业、配送管理和配送决策提供必要信息的综合管理系统。配送管理信息不仅包含一般的仓库管理信息,更应突出按用户要求进货、配货、送货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有无配货、送货等信息处理功能,是区别于一般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标志。同时,配送信息系统也是配送中心的指挥部门,没有这个信息中枢,配送中心就运行不起来。
    配送情息系统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订货管理系统:接受用户订货,提供配送查询信息,定时汇总用户的需求,安排备货业务计划;2、进货管理系统:根据预测和订货组织货源,签订供货合同,按用户要求及经济合理的原则安排进货时间间隔和进货批量;
    3、库存管理系统:及时提供存货信息,包括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存入地点、产地、价格等详细信息;设置库存监控;指导进货间隔;合理安排存货地点。
    4、仓库管理系统:出入库管理,入库验收管理、保管、仓库货位的分配管理等;
    5、配货管理系统:分货、拣选货管理、配货作业管理。
    6、运输管理系统:编制运输计划和配车计划,把影响配车计划的订货量、件数、可派车辆,送货道路交通情况,配送地点、运费等因素输入计算机,取得最佳配车方案。
    四、装卸搬运系统的机械化
    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物流部门装卸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仍然是比较落后的。除部分大中城市的商业物流部门外,还有许多部门、地区的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是相当低的,甚至主要还是依靠手搬肩扛,这种落后的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商品的损失也大。同时,由于物流作业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进行,如果机械设备不配套,就会造成许多困难。因此,某些工序已经高度机械化,而在另一些工序,工人体力劳动还相当繁重的状况,必须逐步改变。提高综合机械化程度,已成为我实现装卸机械化的重要任务。
    五、包装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包装的标准化,就是为了取得商品包装的最佳效果,依据包装科学技术和商品的理化生物性能、形状、体积、重量等,在有利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节约的原则下,使同种和同类商品各种不同包装趋于一致;包括统一材料、统一规格、统一数据、统一封装、统一标准和统一编号。
    包装的现代化,就是要大力发展集合包装。集合包装是开发集装单元运输的前提条件,是运输业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集装单元运输的基础是载货托盘,因此,必须实现托盘的标准化,而托盘标难化的关键又在于实现包装尺寸的标准化。
    我国托盘数量较少,但规格却比较繁杂,托盘标准和包装尺寸系列的制订,为我国物流托盘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信息处理的现代化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活动的"神经",物流管理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对物流信息掌握与利用的程度。
    物流信息技术主要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作为收集、处理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的主要手段。把电子计算机网络与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储存、配送等业务相结合,就形成高效、通畅、可调控的物流管理系统。

第三节  商业物流管理方法现代化
    一、物流管理方法的合理化
    实现物流现代化,应尽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配置现代化的物流设施,但是先进的设备,如果不与现代科学方法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则很难真正实现物流的现代化。因此,在物流设施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物流的科学管理,实现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而要实现物流的科学管理,首先就要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一)物流各分系统管理的合理化
    就是要使构成物流活动的包装、运输、保管、装卸搬运、信息,以及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个别的物流活动,实现合理化。
    关于包装,存在着诸如采用什么类型的包装或者是否需要包装,采用什么样的包装容器、包装方法,采用什么保护措施等,如何进行合理包装,如何进行集合包装,包装的标准化,考验适合作为包装对象的商品要求,以及采用纸箱包装时,如何确定其尺寸、形状和强度等问题。。
    关于运输,作为运输方法,有卡车、铁路、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可以选用。选择使用卡车时,既可以使用自用卡车,也可以使用营运卡车。但是这些运输方式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因此,在运输中存在着采用那一种方法,才是员经济,最方便的方法的问题。
    又如在保管问题上,也存在着虽然使用自有仓库最方便,但是,使用储运公司经营的营业用仓库可能更经济的问题。如果自己建设自用仓库,又存在营建造单层仓库还是多层仓库,或是建造高层仓库更适宜的问题和仓库结构应采用架式结构,还是采用棚式结构更为妥善的问题。
    在装卸搬运中,以托盘将商品成组井使用叉车式装卸车进行装卸搬运时,就存在着各种叉车装卸,哪一种叉车最适于对象商品的装卸搬运作业问题;在’使用传送带或其它自动搬运机械时,也存在着使用方法的问题。
    关于物流信息,如何绘制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物的出库单和发运单,以及通过什么样的终端,将这些信息储存于电脑中,以及如何使用电脑处理的结果等,部是与物流信息体系的设计和改善有关的问题。
    至于流通加工,主要是物流过程中的哪一部分进行流通加工,以及流通加工的方法是否有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可能等问题。
    对于这些存在于各个环节的各种问题,各参与物流活动的企业和机构,都应根据各自商流活动的实际情况,在合理化方面作出努力。
    可此可见,物流合理化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使上述各系统的个别活动达到合理化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除了引
    进必要的设备和工具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之外,改善操作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各职能部门致力于所承担工作任务的合理化,是使成果提高的第一步。
    (二)整个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物流的合理化,仅靠第一阶段的工作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各职能部门在合理化方面的单独努力,并不能实现整个物流的合理化。例如使用卡车运输商品,使运费降低的最好方法是使用租车和卡车满载,也就是说要便装载于卡车上的商品的一次装运量(即批量)尽量大批量化,而运输次数要尽量少些。与小批量而运输次数频繁的运输,即所谓小批量混装运输相比,大批量运输的费用是更为经济的。但是,如果以大批量运输,收货地仓库的商品库存量将多于小批量的运输,其库存商品的保管费用将有所增加。这就是说,虽然大批量的租车运输可以使运输合理化,并使运费降低,但是它却使收货地的保管费用增加,不利于保管的合理化。这可以说明,在物流问题上,一个部门的合理化的方法,与其它部门的合理化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它们之间,往往会出现利害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在考虑合理化时,就不仅要着眼于一个部门,而且要同时考虑所采用的合理化的方法,对其它部门的影响及其利害关系,即必须整体地考虑合理化。
    如果将仅从个别部门考虑的方法称为"局部思考",那么整体目标为主要的考虑方法,可称之为"整体思考".也就是说某求物流合理化的第二阶段就是通过"整体思考"来完成的。
    (三)物流整体合理化需要注意几点:
    1、不仅要注意物流系统内各环节的谐调发展,更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物流系统内部而言,装卸、运输、储存等诸
    环节发展不平衡,各物流功能间的影响也就处处存在。从物流外部系统看,它受到外部社会的、经济的、政策的以及科学技术等要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社会资源状况、商品需要状况、社会购买力状况等的影响。
    2、在进行物流整体合理化时,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如果物流合理化方案对当前和长远利益部属最优的,那么这个方案是理想方案。如对当前虽然不利,但对长远却非常有利,这样的方案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说,也是可取的。
    3、建立物流系统,如能保证整体利益最大,而且能保证各子系统也最大利益,这是人们所理想的,但是,事实上这又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各物流环节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例如,包装部门为了降低包装费用,往往把着眼点故在如何减少工序,节约包装材料;提高包装效率,而装卸、运输部门则希望商品的包装则尽可能坚固,方便作业,对包装费用漠不关心,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系统化的准则是整体利益最大,在这一前提下尽管某一个分系统获得最大利益,此方案也是可取的。
    二、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方法
    所谓物流过程,是指商品实体从生产地至消费地的转移过程,或者由生产地经过物流据点中转,然后再至消费地的流转过程。为保证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和物流过程的迅速、畅通,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创造一定的基本条件,这就是对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
    对物流系统采用优化管理方法,可先在物流过程中的各个单项活动范围内进行,例如对运输环节作出最优运输计划;对库存管理确定其合理的库存定额;对配送作业作出最佳配送路线和配送比例,等等。最后可发展到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模拟,采用最有效的数量分析来组织物流系统,使之合理化。
    (一)物流运输过程的优化
    1、利用线性规划制运输计划
    如一种商品的工厂生产数、用户数、商品生产成本、从某厂到消费地的单位运输费用和运输距离,以及各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地的需要量都已确定,则在满足各消费地需要的条件下,应由各工厂生产多少,从哪几个工厂向哪一个消费地运输多少商品才能达到总运输费用最小的目标,这便是所要解决的运输模型问题。可用线性规划来解决。
    2、利用非线性规划编制计划
    当工厂数和生产量不确定时,生产货用的函数是非线性的,因此应使用非线性规划来解决。又由于生产费用函数随工厂而异,故在边际生产费用和边际物流费用的平衡中,应以总生产费用与总物流费用之和最少为条件,来确定其生产量与物流量,即解决在一个工厂集中生产,远距离向多个消费地配送的物流方式,还是采用由几个工厂分散生产,就地解决供应的物流方式,可以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解决。
    (二)商品储存的优化
    一种商品从生产到用户之间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几乎在每个阶段都发生储存,因此,有一个确定库存量的问题,即在每个阶段库存量保持多少才为合理?为了保证供给,需隔多长时间补充库存?一次进货多少才能达到费用最省的目的?在一些发展国家,各类库存管理数学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国外的库存模型一般从以下四个方
    面着手研究:
    1、需求的信息是确定型的,还是不确定型的;2、库存模型是静态型的,还是动态型的;
    3、库存商品的品种、数量有多少;
    4、库存点的数量和配置情况如何。
    (三)物流系统的最优化
    对物流系统中各子系统,如运输、储存、配送、装卸、包装等各环节所组成的物流整体活动,因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因此,需要运用物流系统的模拟技术。它是利用上述各环节的活动与应完成的任务之间,或者与各项活动费用之间,以及应完成的任务与费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进行的模拟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克莱领。希尔模拟模型。克莱顿。希尔模型是一次采用逐次逼近法的模拟模型。
    这个方法提出物流系统的三项目标:一是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二是最小的物流费用;三是最快的信息反馈。在模拟过程中采用逐次逼近的方法来解决下列的决策变量:
    I、物流中心的数目;.
    2、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3、物流中心收发货时间助长短;
    4、库存分布;
    5、系统整体的优化。

 第四节  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指制定物流系统的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系统的技术标准,系统内各领域,如包装、装卸、堰码、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及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一项技术性工作。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基础。
    一、物流标准化的种类
    (一)物流中的通用技术标准
    l、专业计量单位标准。除国家公布的统一计量标准外,物流系统本身还有许多专门的计量标准。
    2、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模数,是指在物流系统设计、计算和布局中,普遍重复地应用的基准尺寸。基础模数尺寸标准指标准化的共同单位尺寸或系统各标准尺寸的最小公约尺寸。在基础模数尺寸确定之后,各个具体的尺寸标准都要以基础模数尺寸为依据/,选取其整数倍数为规定的尺寸标准。
    3、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标准。这是指物流系统中各种建筑物的物流基础模数,它是以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为依据确定的。该尺寸是设计建筑物长、宽、高尺寸,门宙尺寸,建筑物柱间距、跨度及进深等尺寸的依据。
    4、集装基础模数尺寸标准。在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的基础上,确定的各种集装设备的基础尺寸,以此尺寸作为设计集装设备三维尺寸的依据。在物流过程中,集装尺寸必须与各环节物流设施、设备、机具相配合。因此,整个物流系统的设计往往以集装尺寸为核心,然后在满足其它要求的前提下决定各设计尺寸。集装模数尺寸影响和决定着其它各有关环节的标准化。
    (二)物流中的专用技术标准
    1、运输车船标准。是指各种运输设备,如火车、船舶、卡车等运输工具,从各种设备的有效衔接出发,所制定的车厢、船舱尺寸标准和载荷能力标准等。
    2、作业车辆标准。指物流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作业车辆,如叉车、台车、手推车等,在规格尺寸、运行方式、作业范围、作业量、作业速度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3、传输机具标准。指物流中完成传送的各种机械设备,如起重机械、传输机械、提升机械等,在尺寸、传输能力方面的技术标难。
    4、仓库技术标准。指仓库尺寸,建筑面积,单位储存能力,吞吐能力等技术标准。
    5、站台技术标准。指站台高度、作业能力等技术标准。
    6、包装、托盘、集装箱标准。包括包装、托盘、集装箱系列尺寸标准、重量标准以及包装材料、材质标难等。
    7、货架、储罐标准。指货架净空间、载重能力、储罐容积、尺寸标准等。
    (三)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
    是对物流各项工作制定的统一要求及规范化规定。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可明确划分各岗位的职责范围、权力和义务、工作方法、检查监督方法等。
    二、国际物流标准
    (一)国际物流标准化方法
    1、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基础模数尺寸是物流设备制造、设施建设以及物流各环节协调配合的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的基础模数尺寸是600×400(MM)。
    2、确定物流模数。物流模数即集装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标准化的基点应建立在集装的基础上,所以在基础模数尺寸之上,还要确定集装的基础模数尺寸(即最小的集装尺寸)。集装基础模数尺寸可以从600×400(MM)按倍数系列推导出来,也可以在满足600×400(MM)的基础上,从卡车和大型集装箱的分割系列推导出来。
    3、有关的系列尺寸。物流模数是物流各环节标准化的核心,是形成系列化的基础。依据物流模数用分割和叠加的方法进一步确定有关系列的大小和尺寸,再从中进行优选,确定定型的生产制造尺寸,就完成了某一环节的标准系列。
    (二)国际物流基础模数
    l、物流基础模数尺寸:600×400(MM);
    2、物流模数尺寸(集装基础模数尺寸):1200×l000(MM);1200×800(MM);1100×ll00(MM)。

    第五节  国外物流的现代化
    一、物流管理社会化
    商流与物流分离。国外的物流,一般是生产厂--商社(一级批发)--批发商、特约店(二级批发)--用户,有的要经过流通加工,再到用户,综合商社和专业商社一般只从事商流,不搞物流,自己也没有库存。承担物流的主要是在批发商、特约店与用户之间,批发商和特约店要负责免费向用户送货,承担库存费用、资金利息和因价格变化而造成的损失。批发商和特约商由于实际发生了物流费用得到的补偿多一些,商社只负责生产厂到批发商和特约店这一段的商流,得到的补偿少一些。
    企业内部的商流和物流分离。大中型企业内部的生产与销售分离、商流与物流分离,在国外有发展的趋势。国外物流的高度社会化,使得各经济部门在市场竞争中以最低的比较成本取得最大的比较利益,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极大地节约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物流管理自动化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的优势所在。庭国外的物流企业当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流通手段和流通技术,同时,不仅对分布在各个现场的物流业务进行科学管理,而且也对统一管理之间的业务进行科学协作。从货物的运输储存,到装卸、包装、分拣、信息处理等都采用了计算机。另外,大型物流基地与大型物设施紧密相连,就拿作为物流活动中心环节的仓库来说,其储存系统的现代化对其它物流作业有直接的影响。国外仓库的建设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比较集中的大型仓库群,或称物流团体;另一种是分散的小型仓库。无论哪一类,都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一般物流中心都使用大型自动化立体货架仓库,高度在20米以上,仓库容量和密度较大,装卸货都用巷道堆垛机,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出入速度很快。
    三、物流管理合理化
    物流管理合理化主要表现在计划化、共同化、直运化、大量化、系统化。其中,计划化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物流质量的一个标志。而物流系统化,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条件。物流系统化就是把物流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设计、组织各项物流业务流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等是物流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物流合理化,不光是追求物流某一环节的合理化,而是谋求物流系统整体的合理化,只有这样,才是最优的物流合理化方案,才能取得企业和社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这种合理化的实现,物流成本获得了较大幅度的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
    国外物流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比如日本也是经历了一个重生产轻流通到重视流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与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战后,日本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加供给,但流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60年代进入高度增长后,生产成倍增加,交通运输拥挤阻塞,货流不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引起价格上涨,严重影响到生产的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日本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发展流通产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手段和物流技术,大力加强物流设施建设,重视物流企业的管理,以人为中心,注重物流质量的全面管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物流管理落后状况。
    
     思考题:
    1、物流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2、物流装备设施现代化的内容?
    3、试述物流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4、物流标准的种类?
     5、国外物流现代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