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是建立在路面层状弹性体系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使结构层产生疲劳破坏这种原理,确定路面的设计使用年限,即耐久性设计。通过对沥青路面使用情况的大量调查,发现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大部分路面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发生早期破坏。这些早期破坏大都与沥青路面的外界温度和透水性有关。下面,笔者就此进行分析。
一、外界温度对沥青路面寿命的影响
1.高温影响
高温对沥青耐久性的影响是由于热能加速沥青分子的运动,施工加热引起沥青中轻质油分挥发外,还能促进沥青化学反应的加速,导致沥青技术性能降低,甚至产生严重劣化。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与温度的升降成反比。温度升高时沥青的粘滞度降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削弱,导致强度降低。在停车地点(平面交叉路口、停车站、停车场等)和行车变速的路段上,由于行车的启动和制动,加速与减速,路面可能受到很大的水平作用力(可达到0.6~0.8MPa),大体上与垂直应力相当,并且在车辆的重复荷载作用下会发生累积变形。此时若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不足,路面就会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导致路面的破坏。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沥青和矿料的性质、其相互作用的特性、矿料的级配组成等。为了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定性,可采用提高粘结力和内摩阻力的方法。在混合料中增加粗矿料含量,或降低剩余空隙率,使粗矿料形成空间骨架结构,就能提高混合料的内摩阻力。适当提高沥青材料的粘稠度,控制沥青与矿粉的比值,严格控制沥青用量,采用具有活性的矿粉,以改善沥青与矿粉的相互作用,就能提高混合料的粘结力。此外,在沥青混合料中使用渗入聚合物(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乙丁烯、聚乙烯等)改性的沥青,也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低温影响
当沥青路面温度降低时,沥青粘滞度增高,因而强度增大,强度随温度而变化的幅度很大,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气温下降,特别是在急骤降温时,会在路面结构上产生温度梯度,路面面层遇降温而收缩的趋势会受到其下部层次的约束,在面层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时,就会造成面层开裂。沥青路面的低温缩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温度下降造成路面开裂,它与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收缩有关。这种裂缝是由表面开始发裂而逐渐发展成为裂缝;另一类是属于路基或基层收缩与冰冻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裂缝,这类裂缝是从基层开始逐渐到沥青面层开裂。裂缝的出现,往往就是沥青路面损坏的开始,随着低温循环的影响,裂缝会进一步扩展,随后雨水由裂缝渗入路面结构,逐渐导致路面工作状况恶化。另外,路面所在地区的气温愈低,开裂愈严重。
使用稠度较低、对温度敏感性低的沥青,可以减少或延缓路面的开裂,适当增加沥青面层的厚度可以减少或延缓路面的部分开裂,但是不能根除。
3.温度升降的综合影响
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致产生过高的温度应力。但在冬季气温骤降时,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同时劲度急剧增长,超过混合料的极限强度或极限拉伸应变,使会其产生开裂。这种情况在沥青面层与基层的附着力不够好,可允许有一定的自由伸缩时,更易发生。这是一次性降温造成的温度收缩裂缝。另一种情况是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温度应力疲劳,使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或劲度,模量)变小,又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刚度增高,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故可能在比一次性降温开裂温度更高的温度下开裂,同时裂缝是随着透水路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二、沥青路面的透水性对路面寿命的影响
沥青材料是由一些及其复杂的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的非金属(氧、硫、氮)的衍生物所组成的混合物。由于其本身的技术特性很复杂,因此透水性与其许多技术特性有关。此外,沥青路面的透水性与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密切相关,空隙率的大小与矿料级配,沥青用量以及压实度有关,从耐久性的角度出发,空隙率大的混合料不耐久。
水分的来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见的雨季降雨,从路表面逐渐向下渗入混合料内部,路面空隙率大充满水分,这就成为松散、坑槽破坏的主要原因;另一种是雪水从路面裂缝渗入到基层,也可从基层上升进入到沥青混合料中,或冬季基层下的水分通过毛细作用向上聚积形成聚冰。沥青面层修筑后,由于它的透水率小,待到春融季节,融化的过分水量一下子蒸发不出去,滞留在面层混合料中,以水膜或水气的形式影响着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使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降低。在长期的交通荷载反复搓揉作用下,由下而上渗入混合料内部,使沥青膜与集料开始剥离,渐渐地集料开始松散、掉粒,行车时,易发生颗粒推移,产生体积膨胀以及出现力学强度显著降低等现象,引起路面早期破坏。因此,为了提高耐久性,减轻沥青地老化,增加沥青与集料地粘附性,这就要求沥青混合料地空隙率尽量减小,并要求基层和土层有较好的水稳性。